内蒙古横贯东西的4200公里边境线上,36万平方公里边境管理区面积居全国首位,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5000多名移民管理警察长年驻守在口岸边境地区,担负着维护国家安全、确保边疆稳定、保障人民安宁、服务经济发展的使命任务。
平安创建,共筑北疆同心圆
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广袤的乌兰毛都草原上,活跃着一支特殊的队伍——“守望草原巡防队”。这支由300多名边境牧民组成的队伍,积极参与平安边境旗创建,辅助边境派出所开展边境巡逻、治安防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法律政策宣讲等群防群治和辅助性警务活动,实现了“内保外巡、邻里守望”,“一呼百应、团结协作”的工作新格局。
一个牧民就是一个“信息员”,一座蒙古包就是一个“哨所”。内蒙古边检总站推动构建军警力量为主体、后备力量为补充、人民群众为基础的多元力量管控体系,持续深化平安边境建设,构建新时代“草原110”立体化边境防控体系。
近年来,“护边驿站”“蒙古包哨所”“居边护边堡垒户”“守望草原巡防队”等特色护边模式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织密了群防网络,延伸了管控触角,通过“科技+人力”的形式全力守卫边境地区安宁。
2024年,国家移民管理局、国家民委、农业农村部、国家边海防委员会办公室联合部署开展平安边境模范系列创建活动,并在京举办创建经验交流会暨授牌仪式。全国共有5个县市20个乡镇获首批平安边境模范县市、乡镇命名。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包头市达茂旗满都拉镇、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嘎达布其镇榜上有名。
北疆“枫‘警’”,架起和谐连心桥
在锡林郭勒边境草原,平均每隔40公里,便能看到形状如房车、集装箱、蒙古包等多样化的“护边驿站”。
锡林郭勒边境管理支队整合重塑护边员、草原110报警点、党员中心户等原有的管边护边要素,在全盟辖区范围内打造619处集前沿观察、任务集散、邻里调解、普法大课堂、物资补给等功能于一体的“护边驿站”,从集体学习到纠纷调处,从群众求助到物资代购,功能一应俱全,成为延伸边境管理、治安防控的最小共治单元。
走进边陲雪城阿尔山,一支身穿红色马甲、头戴小红帽的队伍穿梭在市区、景区、居民小区内,流动于放牧点、林业站、望火楼等需要安全守护的区域……他们就是“雪城义警”治安联防协会队员。
从成立之初的75人到如今的1043人,雪城义警已成为治安动态的“观察点”和“流动哨”。他们既是邻里关系的“金牌调解员”,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也是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者”,无私奉献。他们虽然不穿警服,却守护着“大家”和“小家”。兴安边境管理支队整合群防群治组织,组建“雪城义警”治安联防协会,夯实了警民联防工作基础。
内蒙古边检总站各级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主动作为、预防为先,积极整合资源,调动各方力量,让“枫桥经验”在北疆大地大放异彩。
2025年以来,总站各级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716起,现案化解率达99.7%,实现矛盾纠纷“零激化”,有力维护了社会大局和谐安定。
人民至上,兴边富民贴心人
初夏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天高云淡,绿草如茵。
“有了政府的好政策,我们的路越来越好,水越来越甜,心里也更敞亮了。”图门是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贝尔苏木贝尔嘎查的一名护边员,世代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深处,一家三代人就扎根在这里,守护在这里。
为使边境地区水电路讯畅通,总站配合自治区推进实施边境地区“水电路讯”基础设施军地一体化建设三年行动,力争实现边境地区饮水安全便捷、用电稳定持久、路网四通八达、信号畅通高速。
远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伊肯查干嘎查边境的甘其毛都边境派出所护边员钢巴图,清晨刚把牛羊赶上山坡,就远远地看见一辆“强边固防直通车”向着他家驶来。
“老钢叔,您的新鲜蔬菜、降压药都到啦!”每周三,甘其毛都边境派出所民警都会驾驶“强边固防直通车”,穿越戈壁草原,为边境地区的牧民群众送去生活生产物资,“强边固防直通车”已成为边疆群众的“暖心依靠”。
这趟始于2009年的“民生班车”,结合入户走访、普法宣传等时机,同步免费配送至群众手中,年均行驶里程15万公里,代购代送物资邮件1.6万余件、报刊2万余份,代办行政审批事项300余项,代销农牧产品价值100余万元。
2024年以来,内蒙古边检总站广大民警积极投身富民兴边、乡村振兴等工作,帮助群众办实事好事4万余件,挽回经济损失3200余万元,群众满意度达到99.2%。内蒙古边检总站用一件件暖心举措汇聚成爱民、为民的磅礴江河,让和谐幸福的歌声在北疆大地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