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治理现代化赋能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

在线读刊

2025-06-27 17:13

来源:《实践》杂志2025年第7期 作者:乌云娜

A A A

  在新发展阶段,推动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边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当前,边疆地区面临着发展动能转换、社会结构转型、生态环境约束等多重挑战,亟需构建治理与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在守边固边兴边中培育发展新优势,在发展提质中夯实治理根基。
  
  边疆治理的时代内涵
  
  当代中国边疆治理从“稳边固边”向“兴边富边”与“强边安边”有机统一的转变,是基于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作出的战略调整,承载着维护国家主权、促进区域协调、实现共同富裕的多重使命,体现了系统思维与辩证统一的治理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国必治边”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边疆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战略地位。而“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念,则为新时代边疆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赋予其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路径。

  边疆地区作为国家主权与安全的前沿屏障,其治理成效直接关系国家领土完整、民族团结与边境稳定。在新时代背景下,边疆安全面临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风险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包括边境管控、跨境犯罪、生态安全等多重挑战。需持续加强边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提升边境管控效能。同时,积极推动兴边富民行动与固边稳边工程,将民生改善与国防建设有机结合,使边疆地区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带。

  坚持党对边疆治理的全面领导,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一方面,通过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化边疆地区党政机构设置,确保中央政策在边疆地区精准落地。另一方面,健全边疆治理法律法规体系,针对跨境贸易、生态保护等领域制定专项法规,为边疆治理提供法治保障。加强社会力量的深度参与,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边民等多方参与的主体协同治理格局。引入市场机制参与边疆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公益组织开展边疆民生项目,引导边民成为边境治理的参与者与受益者,从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合力。
  
  边疆治理与发展的互动逻辑
  
  边疆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的辩证关系,本质上是国家整体利益与边疆局部发展的有机统一。唯有将治理效能转化为发展动能,以发展成果夯实治理根基,才能实现“安边固边、兴边富民”的双重目标。

  从政治维度看,有效的边疆治理是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重要保障,可为边疆发展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边疆的稳定是吸引投资、汇聚人才等各类要素的前提条件,只有边疆保持稳定,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契机。

  从经济维度看,合理的边疆治理政策可引导资源向边疆地区倾斜,促进产业发展。新疆通过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以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等口岸为支点发展外向型产业,既提升了经济活力,又通过就业增收夯实了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

  从社会文化维度看,良好的边疆治理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与团结,为边疆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边疆发展能推动社会文化事业进步,提升教育、医疗水平,增强边疆地区的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反过来也有利于边疆治理。这种治理与发展互促共进的关系,既体现了治理理念的创新突破,更彰显了对边疆治理规律的深刻把握。
  
  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治理创新路径
  
  新时代的边疆建设,需要以系统观念统筹安全与发展,以改革创新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以开放包容激活内外资源要素,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的生动实践。

  制度创新驱动,构建沿边开放新体制。以制度型开放为导向,探索边境地区特殊政策创新实践。云南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跨境劳务合作试点”,通过建立外籍务工人员就业管理、工资保障和技能培训等配套机制,既有效缓解了边境地区用工短缺问题,又实现了跨境人力资源的规范化管理。

  产业生态重构,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立足边疆资源禀赋,构建“内联外拓”的产业体系。新疆伊犁地区依托薰衣草、葡萄酿酒等特色农业,发展集种植、加工、文旅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带动农牧民增收;黑龙江绥芬河市利用中俄木材资源优势,建设进口木材加工产业园,形成“境外采伐—口岸通关—境内加工—市场销售”的跨境产业链。

  文化治理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疆治理的深层逻辑是人心治理,需以文化认同凝聚发展合力。西藏林芝深入推进“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通过将工布文化、珞巴文化等民族元素融入城乡建设,并同步开展“国家通用语言+职业技能”双提升培训,既保护了民族文化多样性,又增强了各族群众的就业能力与发展认同。新疆喀什坚持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并重,在完整保留历史街区风貌的同时,引入现代文旅运营模式,2024年接待游客超1200万人次,让文化遗产成为促进团结、带动发展的活资源。

  生态治理协同,筑牢祖国生态安全屏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立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协同机制。云南怒江实施“生态护林员”制度,累计吸纳1.2万名建档立卡户参与森林管护,年人均增收1万元,实现生态保护与脱贫巩固“双赢”;新疆塔里木河流域通过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使胡杨林面积恢复至1500万亩,并以此为依托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林果业,形成“生态改善—产业培育—民生改善”的可持续发展闭环。

  共建共享机制,完善边疆公共服务体系。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着力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川藏铁路、滇藏公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加快推进,2024年西藏公路总里程突破13万公里,99%的乡镇通硬化路;在民生服务领域,“组团式援疆”“医疗人才援藏”等计划接续实施,推动县域就诊率稳定在90%以上。内蒙古借助“互联网+政务服务”延伸治理触角,实现偏远牧区医保电子凭证全覆盖,牧民足不出户即可办理社保业务。

  新时代边疆治理创新实践充分证明,边疆地区完全能够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制度创新、产业升级、文化融合、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的协同推进,边疆治理不仅筑牢了国家安全屏障,更培育出内生发展动力。展望未来,边疆地区要继续深化治理体系改革,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边疆经验。这既是实现边疆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实践。

  〔作者系内蒙古党校(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主任、教授,内蒙古自治区边疆治理研究中心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责任编辑:崔致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