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创城”这样“创成”

在线读刊

2025-06-27 17:11

来源:《实践》杂志2025年第7期 作者:

A A A

  2025年5月23日,呼和浩特市成功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综合实力的崇高荣誉,“创城”是呼和浩特市360多万各族群众一以贯之的共同愿景。2012年,呼和浩特市正式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面对城市发展滞后、历史欠账较多的现实,我们从点滴做起,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动真碰硬、担当作为。从2021年的全国第55名,到2023年的全国第2名,13年的坚持,不仅让城市收获了全国文明城市的硕果,更让呼和浩特从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呼和浩特市将文明城市创建与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频共振。
  
  注重德法兼治,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
  
  突出文明创建的思想道德内涵,德法并重助推文明城市创建。持续开展“榜样就在身边”学习宣传教育活动,推动模范典型先进事迹进公园广场、进街道社区、上电视上新闻、进各行各业光荣榜。创新宣传形式,建设好人馆、好人街、好人公园、好人广场等宣传阵地46处,设置道德模范公益海报、道德模范事迹专题巡展1900余处,举办宣讲活动5000余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全力打造“好人之城”,推荐选树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7人,中国好人25人,北疆楷模5人,自治区及市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1400余人。着力打造“青城有礼”“青城有爱”品牌,持续开展文明餐桌、文明交通、文明上网等“做文明有礼首府人”市民文明素质提升七大专项行动,持续深化“何以爱青城” “做文明有礼首府人”“青城有爱 文明有我”“我们的节日”等系列实践活动1.5万多场次,不断提升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家园感和归属感。健全完善系统化法治化管理体制,出台《呼和浩特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计划,以法治思维抓创建、促常态、铸文明,让法治意识外化为市民自觉文明行为。
  
  增强文化内涵,建设文化厚重的文明城市
  
  积极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推动各族群众在共建美丽家园中增进交往交流交融。成立北疆文化研究中心和创作基地,积极打造具有北疆特色的博物馆之城、雕塑之城、艺术之城、现代文明之城,让根植在首府大地的优秀文化活起来、火起来。组织开展城市形象IP宣传推广活动,全面深化博物院一院六馆总分馆制改革,成功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打造国际雕塑馆和雕塑园,成立文物考古研究所。第十届“博博会”、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大型演唱会等文旅活动火爆出圈,首府的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荣获2023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24诚信建设影响力城市称号。深入挖掘呼和浩特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广泛开展群众性系列主题文化活动,塑造包容开放、重信尚德、勤劳淳厚、自强向上的新时代呼和浩特人文精神,为文明社会秩序注入精神内涵。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实践带、特色街区和实践线路1564个,构建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优化实施“文明实践+”工程,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我是行动者”活动1万余场次,积极探索文明实践假期模式、共享模式、夜间模式,在“十四冬”、春节、演唱会等时间节点开展“幸福青城 美在文明”“青城暖冬 为幸福点亮”等活动,为城市增添温暖与活力。建成公共文化设施3500余处,持续实施“鸿雁阅读计划”,打造集图书阅读、文创产品展示、旅游咨询服务为一体的新型阅读空间,成立朗诵协会,“书香青城”建设成效显著。打造“舞动北疆”“艺美北疆”“悦动北疆”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叫响“歌游内蒙古”品牌。呼和浩特爱乐乐团定期举办系列音乐会、四季交响曲,已成为首府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亮丽新名片。成立乌兰牧骑联盟,2024年累计开展文艺惠民演出800余场。加强重点文物和非遗保护利用,开放白塔火车站旧址、丰州故城博物馆,加快大窑文化遗址公园、土城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辽代白塔遗址公园建设。
  
  提升治理效能,建设和谐宜居的文明城市
  
  呼和浩特市始终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从老百姓家门口做起,不断优化城市生活环境。坚持把文明创建与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统筹推进、同频共振,不断优化“一主一副”“一核两翼”的城市空间布局,构建起“一横两纵三枢纽十二辐射”的立体交通布局和“两屏四带多点”的城市生态空间,全面建设和谐宜居的美丽城市,提升广大群众对首府的归属感、认同感。新续建市政道路107条,打通断头路80条。建成城市绿道679公里,新建口袋公园、社区游园1009个,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让群众感受到了“身边的绿、眼前的美”。全面启动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年行动,完善了环境卫生、集贸市场、共享单车、物业服务考评等长效机制,城区852个无物业小区实现物业服务动态“清零”。深入推进北方清洁取暖城市、无废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全面启动“煤改电”“煤改气”,完成清洁取暖改造4.94万户。2024年优良天数312天,空气质量优良率85.6%,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建成区绿地率达41.05%,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列第5,绿化覆盖率43.92%,排名第10,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5.68平方米,实现了市民开门见绿、开窗揽绿的美好绿色生活。2023年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践行“小网格、微服务、精管理、大格局”的服务理念,坚持以网格为切入点,整合社会治理资源,提升社会治理成效。建成全市统一的基层社会治理信息系统,完善市级到网格的“一屏统览、五级联动”平台,强化信息整合共享和大数据分析应用,推进网格智能化管理、实战化应用效率。大力推行信访代办制,累计代办信访及其他事项3840件。构建“三级联动+闭环管理”体系,打造“一站式+协同化”矛盾化解平台,激活“党建+网格”末梢,全市社区(村)建立了“网格党小组+专职网格员+楼栋(单元、联户)长”铁三角基层微治理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彰显城市温度,建设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
  
  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补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持续发力改善民生,民生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在70%左右,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五宜城市”。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不断优化居住环境,让群众住得安心舒心。三年改造完成老旧小区1261个、棚户区87个、老旧管网370公里。新增供热能力3800万平方米,城市供热“O”型环网全面成型。解决502个居民小区“吃水难”问题。全面优化城区93处交通堵点,通行效率提升12%,城区路网密度提升6.4个百分点。在2024年全国城建水平最强的50座城市中排第33位。出台“人才强市25条”和“人口集聚16条”,提前完成三年“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推动13.7万名大学生在呼就业创业,接续实施未来三年“十五万青年留呼行动”,面向城市新青年推出“青年社区”,三年新增城镇就业18.5万人,被人社部评为“地方就业创新事件”。入选最佳人才发展生态城市全国50强。企业开办实现了全流程网办,市本级政务审批服务事项大幅精简,从过去的1296项锐减至405项,成功跻身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城市行列。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补齐群众关心关注的教育短板,建立起推进教育发展的“1+N”制度体系,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补充年轻教师5000多人。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与北大、北师大、中央民大等知名高校深度合作,建成“名校+”教育集团86个。三年新建改造幼儿园、中小学89所,全市幼儿园、中小学达到739所,提供学位47万个,满足群众能上学、上好学需求。入选首批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建成5个国家级医学分中心,组建3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市属5所医院全部获评“三甲”医院。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达到3272个,“三甲”医院达到14个,开放床位2.3万张。建成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348个,“一刻钟”养老服务生活圈实现全覆盖,获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国家安宁疗护试点城市”。构建起“一廊·两轴·五带”的文旅空间发展布局,打响“青城十六景”品牌,打造了宽巷子、乌素图杏花谷、千岛湖等网红打卡地。全市4A级景区增加到26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增加到4家,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获评国家5A级景区,塞上老街、恼包村获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和旅游休闲街区,马鬃山度假区获评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成功举办“昭君文化节”、塞上老街音乐文化美食季、跨年夜等文旅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第十届“博博会”、烧麦美食大会、大型演唱会等文旅活动火爆出圈,首府的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5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过860亿元,均居全区第一。随着城市环境的不断改善,首府人口虹吸能力显著增强,保持了年均5万人的高速增长态势,由2011年的294万人增至2024年的363.94万人,人口增速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排第3位。

  今天的呼和浩特变干净了、变美丽了、变舒适了、变宜居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百姓的生活品质显著增强。文明城市创建、巩固、提升永远在路上,今后,呼和浩特市将立足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着力在为民惠民上下功夫,在服务发展上下功夫,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实效,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
责任编辑:崔致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