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牧骑:北疆文化创新发展的先锋力量

在线读刊

2025-06-27 17:09

来源:《实践》2025年第7期 作者:吴田宝

A A A

  乌兰牧骑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独特的文化符号,自1957年诞生以来,始终扎根祖国北疆,在推动北疆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成绩斐然。它不仅是红色文艺轻骑兵,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先锋,以多种形式赋予北疆文化新活力,促进其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


  乌兰牧骑诞生于特定历史时期,是为满足内蒙古地区农牧民精神文化需求而创立的独特文艺组织,在北疆文化的形成及发展进程中意义重大。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地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且信息闭塞,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极度匮乏。当时现代教育尚未全面覆盖,文化事业发展滞后,农牧民对文艺的需求极为迫切。同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将发展乌兰牧骑事业作为国家文化职能的重要体现,这为乌兰牧骑的诞生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契机。在此背景下,乌兰牧骑的出现成为时代必然。1957 年5月初,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精神和内蒙古党委、政府的要求,同时派出了多个工作组进行调查研究。经研究,工作组认为需建立小型综合文化工作队以丰富农牧民文化生活。1957年6月17日,第一支乌兰牧骑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宣告成立,最初仅有9名队员,装备简陋,但队员们身兼数职、一专多能。他们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深入草原为农牧民演出,深受农牧民欢迎。随后,翁牛特旗、正蓝旗等多地乌兰牧骑相继建队,到1963年底,内蒙古已建成30支乌兰牧骑,队伍不断发展壮大。1964年,乌兰牧骑进京汇报演出大获成功,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肯定,之后在全国巡回演出,影响广泛。乌兰牧骑的诞生是顺应时代需求的重要创举,成为推动北疆文化创新发展的先锋力量,为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及文艺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在丰富农牧民精神生活、传承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艺术创作方面,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展现北疆文化新貌。乌兰牧骑队员深入基层,与农牧民紧密相连,从他们的生活中挖掘素材,创作出大量反映北疆人民生活、情感和精神风貌的作品,实现了北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赤峰市喀喇沁旗乌兰牧骑创作的话剧《小村总理》,根据当地村党委书记王福民的真实事迹改编,采用写实手法,生动塑造了一位一心为民办实事的基层干部形象。这部作品的灵感源于队员下乡演出时与百姓的交流,以真实内容、感人情节和丰满人物形象,展现了祖国北疆农村在新时代的发展变化。乌兰牧骑还积极探索将现代艺术元素与传统民族文化相结合。通辽市库伦旗乌兰牧骑以当地传统安代舞为题材创编的蒙古剧《安代传奇》,在保留安代舞精髓的同时,融入现代舞台表现手法和叙事方式,使古老艺术焕发出新魅力。此外,年轻一代乌兰牧骑文艺工作者们勇于创新,像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的“奈热组合”、通辽市科左后旗乌兰牧骑的“双合尔组合”,将马头琴、四胡等传统民族乐器与键盘、电贝司、吉他等现代乐器相结合,创作出的作品既具北疆文化特色又符合新时代审美,推动了北疆文化在音乐领域的创新发展。

  在演出形式方面,突破传统限制,拓展文化传播空间。乌兰牧骑突破传统舞台演出的限制,深入牧区、农村、社区等基层地区,为广大群众送去文化盛宴,这是对传统演出形式的创造性转化。在阿拉善盟的沙海大漠,驼背上的乌兰牧骑经常深入大漠腹地,他们自带帐篷、行李和生活用品,克服交通不便等困难,为牧民送去新节目。随着时代发展,乌兰牧骑积极适应新环境,创新演出形式,开展线上演出,让更多人能欣赏到北疆文化。一些乌兰牧骑还将演出与旅游相结合,在旅游景点进行表演,如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新巴尔虎右旗等地的乌兰牧骑,在旅游景点提供演出服务,不仅为游客带来独特文化体验,还传播了北疆文化,促进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在文化传承方面,守护民族记忆,延续文化根脉。乌兰牧骑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北疆文化的传承,将众多传统艺术形式如安代舞、长短调民歌、好来宝、乌力格尔等融入表演,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他们通过演出、辅导等方式,让这些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被誉为“乌力格尔之乡”的兴安盟科右中旗的乌兰牧骑,以传承发展乌力格尔艺术为使命,创作出形式多样、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为非遗传承作出重要贡献。为培养新一代文化传承者,乌兰牧骑积极与学校、社区合作,开展文化传承主题活动:走进校园,为学生传授传统艺术知识和技能,激发青少年对北疆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深入社区,组织文化活动,让居民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通过这些举措让北疆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

  乌兰牧骑在艺术创作、演出形式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北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未来,乌兰牧骑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优势,为北疆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北疆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蒙古语新媒体建设与北疆文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24NDA195)成果。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姝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