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灌区北倚阴山山脉的狼山,南临黄河“几字弯”,西抵乌兰布和沙漠,东接包头。据《水经注》记载,河水入套,南北分流,史称“北河”“南河”。清道光年间,北河上部逐渐淤断,成为乌加河,南河转变为黄河主流,从此由黄河与乌加河所包围的这块扇形地域就叫后套,民国时期形成后套灌区。1954年6月,原绥远省陕坝专员公署改为河套行政区,后套灌区遂改称河套灌区。
河套灌区开发建设历史悠久。秦统一后迁徙中原农户至北假屯垦,开创“因河为塞”的治理模式。西汉三次大规模移民屯田,引“屠申泽”和黄河水灌溉。北魏、唐代,这一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盛唐边陲粮仓。五代、北宋以来,此地被纳入西夏等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毁田放牧、过度放牧一度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随着时间推移,历代大量移民涌入灌区,开垦农田、开挖水渠,经过不断扩建完善,灌区形成十大干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1949年,地方残余反动势力蓄意对渠系进行人为破坏,招致当年大水灾,使灌区的灌溉面积从原来440万亩一下子降到200多万亩,水利设施的恢复任务很大。且旧的灌溉体系还面临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干渠口自流引水,水源没有保证;水利设施落后;灌排系统不完善,有灌无排。
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黄河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报告》,其中列有兴建河套灌区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和开挖总干渠的大型建设项目。1957年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拿出了《黄河流域内蒙古灌区规划报告》总体规划方案,选定内蒙古灌区开发一首制引水方案,在三盛公筑坝引水。同年10月,水利部正式批准兴建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1959年6月,三盛公水利枢纽破土动工,1961年5月完成。这座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闸”的工程,以18孔闸门锁住奔涌的黄河水,将“多口引水”的千年旧制改写为“一首制引水”的现代体系。
1958年11月,总干渠土方工程陆续开挖,1962年始与三湖河干渠接通,累计完成土方1977万立方米,用工600万工日。该渠道全线长230公里,是黄河流域流量最大的人工开挖输水渠道。从此,河套灌区“旱涝保收”。
引水难题虽解,但排水不畅导致土地盐碱化加重。1964年,一场“向盐碱宣战”的攻坚战打响。1965年和1975年,当地动员大量群众,分两次疏通总排干沟。尤其是1975年冬,15万人日夜奋战,大干100天,完成了总排干沟全线疏通扩建任务,共计开挖土方1600多万立方米。
1958年—1976年,河套灌区陆续开挖了十二条干沟,修建了红圪卜、乌拉壕、乌毛计三座扬水站。河套灌区水资源的利用实现了有灌有排,由“死水”变为“活水”。
1985年,实施灌排配套工程,共扩建总排干沟1条、干沟6条、分干沟20条、支沟140条,总长1416公里;治理总干渠1条、配套干渠12条、分干渠25条、支渠163条、泄水渠57条,总长1253公里;新建各类建筑物3671座;田间工程共完成斗农渠沟57909条等工程建设,到1997年全部实施完毕。完工后,项目区内排水畅通,灌溉面积增加,田间灌排条件大为改善,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黄河上游农业开发步伐加快、用水量增加,上游来水量日趋减少。2000年2月,河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经水利部审查并获得正式批准。项目节水改造工期12年,规划总投资61.21亿元。项目完工后,使渠系水利用率从42%提升至66%,年引水量从52亿立方米削减至40亿立方米,同时改善了灌溉工程条件和周边生态环境,渠道两侧500米范围内的阴渗地恢复为林带和耕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套灌区通过技术创新破解水资源矛盾,以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适配平衡生产与保护,借节水控水实现精准管理。建成覆盖灌区的无线专网,包含1284处通信站点、2141处数据监控点,实现水位数据每5分钟更新、水量自动监测。通过建设全国“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试点,开发智能调度平台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物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升精准调控能力。推广智能化测控闸门与雷达水位计,将水位测量误差从厘米级压缩至毫米级,彻底告别传统人工测水模式。创新成立“农民用水专业合作社”,整合分散农田实施连片种植与统一灌溉。同步深化“以水定地”机制,将农业耗水量压减至38.47亿立方米,倒逼20万亩高耗水作物转型,催生节水型现代农业集群,实现从“粗放漫灌”到“智慧滴灌”的跨越式升级。
针对土地盐碱化与生态脆弱性,河套灌区探索出“一地一策”治理方案。在中度盐碱地上推广向日葵、苜蓿等耐盐作物种植,在轻度盐碱地上通过“秋浇春汇”技术淋洗土壤盐分后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同时,河套灌区构建高效水网,完成3200公里渠道防渗衬砌,渠系水利用系数从0.42提升至0.58,年节水4.2亿立方米。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实施田间配套工程,推广引黄滴灌与水肥一体化技术。深化水权市场化改革,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将用水指标细化到村到户,超用部分按阶梯价收费,倒逼农户主动采用节水技术,形成了“政府主导、科技支撑、全民参与”的节水新范式。
在河套灌区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红色基因与绿色梦想交织,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碰撞,书写着新时代“塞上江南”的壮美篇章。站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坐标上,河套灌区正以“绿”为笔,续写着新时代的“河套传奇”。
(作者单位:巴彦淖尔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