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在线读刊

2025-06-27 17:02

来源:《实践》2025年第7期 作者:王晶 杜艺

A A A

  兴安盟是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政府诞生地,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最早实践地,是全区两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荣誉的盟市。2023年兴安盟率先提出了建设“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盟”的更高目标,在“两区一窗口”(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区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要窗口)创建中积极探索和实践,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兴安盟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兴安盟在2016年首次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并于2022年再次获此殊荣,成为内蒙古唯一连续两次获此称号的地级市。

  兴安盟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的诞生地,民族团结实践可追溯到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党领导内蒙古各族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所经历的筚路蓝缕深刻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兴安盟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内蒙古民族纪念馆等红色地标建筑,见证了各族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奋斗的历史进程。这种红色基因与民族团结的深度融合,为兴安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根基与精神纽带。

  兴安盟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承担着打造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样板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向全国和全世界展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优越性重要窗口的试点任务。这一战略目标要求兴安盟在民族工作领域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通过示范区建设促进各民族更好地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共有精神家园,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凝聚起各族群众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兴安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成功经验
  
  (一)创造性构建“刚性约束”与“柔性引导”工作体系

  兴安盟立足于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盟创建的理论和实践,坚持党建引领,将民族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盟委书记带头解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建立“盟委书记民族工作谈话制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乡镇苏木专职统战委员核心职责。创新谋划了“把牢一条主线、建设四个平台、健全四项机制、打造六支队伍、实施六大工程”的“14466”工作思路,制定《“两区一窗口”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和《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1+2”综合制度体系》,明确了示范区建设的总体方向和具体任务,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全领域。

  (二)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

  兴安盟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党的建设阵地、文化宣传阵地,纳入干部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在宣传教育上做到创新载体和方式。打造“一馆十址”红色地标,挖掘兴安盟作为“内蒙古自治政府诞生地”的红色基因,将“五一会址”“民族解放纪念馆”等历史地标融入宣传教育,真正做到社区的每一个党群服务中心都有宣传阵地,机关事业单位都有宣传海报、辅导资料、网站模块和报道平台,企业有读书角、影视间、展板墙、示范班组和示范岗。利用“有形有感有效”的实践载体,深入实施“一个引领、八个争做”行动,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开展分众化、差异化教育实践活动。推出“石榴籽同心筑梦”五项行动,鼓励文艺精品创作,推出音乐剧《生生不息的赞歌》、电视剧《枫叶红了》等作品,以艺术形式传递共同体理念。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首个“蒙古马精神”主题教室在兴安盟委党校开办。该教室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设计理念,生动展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代风貌,以直观、互动、立体的展示方式,宣传阐释“蒙古马精神”的深刻内涵,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积极投身到具体工作中。通过典型事迹宣讲、文艺创作等多种宣传方式,激发了群众的爱国热情,用常态化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良好社会基础。

  (三)始终坚持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兴安盟始终坚持推动各族群众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积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效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追求、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深入实施青少年交流、群众互嵌式发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与北京、上海、吉林等地建立双向交流合作机制,开展“草原连着北京”“亲情中华·边疆行”等活动;在全盟范围内选定12个互嵌式发展试点,实施跨区域合作项目,推动各族群众互学、共建、共享;积极打造爱国线、团结线、感恩线等五条主题文旅线路,举办亚洲大学生电影节、全国大学生草原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推动了各民族的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塑造了全国首个域牌形象“兴安岭上兴安盟”。兴安盟通过地域符号的再造与价值赋能,将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紧密结合,构建起“地域—文化—经济—情感—责任—治理”六维一体的共同体意识培育体系。“兴安岭上兴安盟”不仅是一个地理标识,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兴安实践”样本。兴安盟将“兴安岭上兴安盟”纳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规划》中,在政策制定、项目审批中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导向;通过域牌强调“岭上”的生态联结,唤醒了各民族对兴安岭生态系统的共享认知,形成“山水相连、命运与共”的地域认同;通过历史地标承载的多民族共同奋斗的记忆,增强了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通过经济协作、产业融合打破民族界限,在域牌赋能的推动下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通过文化创新增强各民族情感共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氛围,让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著提升,形成了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为打造“两区一窗口”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兴安盟新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张姝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