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与建议

在线读刊

2025-06-27 16:51

来源:《实践》2025年第7期 作者:呼伦贝尔市调研组

A A A

  为推动本地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呼伦贝尔市组成调研组深入牧业四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岭东部分旗市、农垦集团、林业六局等地区和部门,就牧区当前生产模式、执法监管、政策实施、生态建设、设施建设等13个方面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形成如下对策与建议。

  解决草原过牧问题。一是下大力气解决重点区域过牧问题。镇区、社区、嘎查所在地无草场养殖户过牧问题较为突出地区,应推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解决方案。对有意愿继续从事畜牧业生产且具备一定条件的养殖户,鼓励引导集中舍饲;对养殖条件相对较差但仍愿继续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养殖户,采取托管寄养、第三方代养等模式;对具备一定专业技能且愿意从事其他行业的养殖户,进行转产技能培训,鼓励引导他们退出畜牧业经营。二是解决好禁牧区内牧民生产生活问题,通过采取流转草场等方式,逐步有序将禁牧区内牲畜转移至草畜平衡区。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旗等重点地区,应积极稳慎研究对禁牧区、保护区内牧民进行生态移民的可行性,探索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三是强化外来牲畜管控,制定管控方案,明确部门分工、责任清单和执行时间,完善卡站设置和功能,加强入口和出口监管。四是加强草场流转管理,建立草场流转特别是向市域、旗域外经营者流转的备案、把关制度,对违规引进外来牲畜导致过牧问题的责任单位及个人应严肃追责问责。

  创新经营模式。一是积极探索嘎查“三变改革”。在以往嘎查三资清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摸清嘎查家底,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为股权分配基础,将集体草场、棚圈、牛羊等经营性资产股权量化,把嘎查资源、资产盘活。牧业四旗先在每个苏木选择1个嘎查作为改革试点。二是有序推广“芒来模式”。牧业四旗参照“芒来模式”,每个旗至少探索建立1个股份合作制试点。新巴尔虎右旗要支持引导芒来专业合作社探索提档升级,打造“芒来2.0”版本。

  转变生产方式。一是推广“冷季集中舍饲、暖季草场放牧”的养殖模式。以嘎查所在地为重点,支持嘎查集体建设大型棚圈及配套设施等集中舍饲基地,引导牧户通过统一饲喂、防疫、改良等措施,降低牲畜越冬成本。二是延伸肉牛产业“西繁东育”链条,培育一批存栏能力1万头左右的中型育肥场和存栏能力100头左右的小型养殖场,补齐强度育肥和阶段性育肥能力的短板。三是加快牲畜品种改良进程。规范提升呼伦贝尔羊、草原短尾羊核心育种场建设和供种能力,逐步搭建起核心育种场、扩繁场和养殖户的良繁推体系。每个旗应至少建设一座管理规范、供种能力在1000只左右的种羊扩繁场。加大肉牛人工冷配改良力度,加快牧区肉牛改良进程。

  打造龙头企业和品牌。一是完善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机制。加快引进、整合、培育有实力的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企业与牧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企业+基地+牧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发展模式‌。二是拓宽宣传和销售渠道。依托国家以及自治区各类展会、产销对接会等平台,大力宣传推介“呼伦贝尔草原羊肉”等区域公用品牌。充分利用京蒙帮扶机制,发挥驻京办作用,共同建立央企、部委等单位的供销合作。加强与电商平台的合作,支持线上呼伦贝尔草原羊肉官方旗舰店建设,逐步形成“互联网+企业+牧户”新型销售模式。

  发展饲草产业。一是加强饲草加工企业培育。提高饲草饲料集中处理能力,推广全混合日粮集中配送,填补空白。以额尔古纳市、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和鄂温克旗为重点,充分开发利用好岭西100余万吨秸秆资源。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参与牧区饲草生产和配送。二是加强林间草场利用和管理。充分挖掘利用林间草场资源,解决畜牧业生产饲草不足问题。三是鼓励引导饲草高效利用。引导养殖主体采购简易牧草饲喂装置,由牧草大捆露地饲喂变成散捆节草器投喂。

  发展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一是全面推进社会化服务试点工作。依托家庭牧场、合作社等培育实施主体,提供广大牧户急需的优质服务内容。二是加快社会化服务扩面增项提质。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嘎查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牧户全覆盖。积极稳妥拓展服务项目,从洗羊、剪羊毛、打草运输、粪污处理等环节向草料配比、牲畜托管代养、疫病防治、品种改良、养殖设施建设维护等方面发展。制定畜牧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相关标准和规范,规范服务行为,保障双方权益。三是稳步推进牧区生产、供销、信用综合合作改革,推动牧区合作经济稳步发展。加强“中国供销合作社”标识宣传推广和使用管理,推动供销合作社由传统经营业务向全程畜牧业社会化服务延伸。

  加强金融支持。一是加大融资对接力度。强化牧业四旗与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接,开展金融服务牧区对接活动,重点支持有发展前景的龙头农牧企、优质牧户。对发展舍饲圈养、智慧牧业、品种改良、少养精养等先进养殖方式优先提供金融支持。二是进一步完善牧区信用体系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合理确定信贷投放节奏和方向,促进农牧业信贷良性循环。引导金融机构在合理规模区间内对牧户的高利率贷款进行到期置换。三是扩大牧区政策性保险补贴范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畜牧业产品保险,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将牲畜死亡保险品种纳入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范围。持续组织开展“送金融政策、送金融知识、送金融服务”进农村、进牧区等活动。

  (调研组成员单位:呼伦贝尔市委政研室、呼伦贝尔市农牧业局)
责任编辑:张姝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