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在线读刊

2025-04-28 10:31

来源:《实践》杂志2025年第5期 作者:常文清

A A A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运用其中的科学思维方法,以取得全面深化改革的实绩实效。
  
  坚持运用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一种高瞻远瞩、总揽各方以及从宏观战略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的全局性思维。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必须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现实问题作为制定全面深化改革方案、政策的出发点,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改革、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改革、涉及重大制度创新的改革放在突出位置,使深化改革更加精准对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发展所需。要树立全局观念,从宏观战略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和谋划,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的基础上统筹一揽子改革举措,提供指导性方案,并注重分层对接,避免改革陷入盲目性和碎片化。
  
  坚持运用创新思维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开创性、创造性的事业,需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冷静识变应变求变。要通过创新产生新的理论、经验和事物。不能迷信经验主义。经验是人们在过去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的结果,并不能准确地说明现实、预测未来,因此经验只能借鉴,而不能成为“定盘星”。不能迷信“本本”。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 》一文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本本”的真理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同一个“本本”在变化了的时空条件下未必同样具有真理性,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唯实不唯书。不能迷信权威。马克思主义的“权威”内涵十分丰富,但从根本上讲,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威的真正力量蕴藏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之中,唯有人民群众的实践才是检验全面深化改革成败的根本标准。同时要清醒认识到,创新总伴随着一定风险,因此包容改革创新中的失败也应该成为创新思维的重要要求。
  
  坚持运用辩证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讲话和重要论述处处体现着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例如,在谈到改革布局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整体推进,也要重点突破,体现了点与面的辩证法;在谈到改革谋划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顶层设计,也要基层探索,体现了上与下的辩证法;在谈到改革力度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胆子大,也要步子稳,体现了变与稳的辩证法;等等。全面深化改革还要把握好“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把握两点中的重点。例如,面对错综复杂、日新月异的国内国外形势,要看到国内国际形势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从而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景充满信心,同时对不利因素的复杂性、曲折性、长期性要有清醒认识,能够积极面对和克服新征程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又例如,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和军队国防与党的建设体制的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坚持运用系统思维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有清醒认识,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当然,整体推进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从而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统一。坚持运用系统思维还意味着凝聚共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要加强对新一轮改革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及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思想认识问题,形成推进改革纵深发展的合力。
  
  坚持运用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就是在守住底线的基础上争取最好结果。要通盘考虑各种因素,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做到“树立边界意识,守住底线,积极作为”。树立边界意识,就是要通过对各种潜在风险的分析和预测,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在风险即将触及底线时能够及时察觉并采取措施加以阻止。守住底线,就是要严守法纪底线,恪守工作底线,并且能够清晰地界定在各种情况下不可逾越的界限和最低标准。这需要对所面临形势、出现情况进行充分调研、深入分析、精准研判。积极作为,就是要在明确底线、察觉潜在风险隐患的基础上,主动做好应对预案并积极作为,以便在问题、困难、风险真正出现时能够从容应对。深化改革不可能没有任何风险,但鼓足勇气敢闯敢试、“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要坚决守好底线,绝对不能犯颠覆性错误,绝对不容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坚持运用法治思维
  
  法治是改革顺利推进的保障,改革是健全法治的强大动力。要时刻牢记“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保证深化改革不跑偏、不脱轨,最关键是要保障其在法治轨道上正常运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对改革涉及的立法问题,及时提出法律法规立改废释的方案,依照法定程序推进立法,确保改革于法有据、依法推进;重大改革举措实践条件尚未成熟、需要先行试点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法律授权;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政策、举措及成熟经验,要及时以法律形式加以定型,使之成为规范性要求和做法;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和废止;对于原法过于原则、笼统、针对性不强,需要作出具体解释,甚至原法内涵不足的,需要作出新的补充解释,赋予其科学的新内涵。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运用法治思维想问题、作决策,发挥法治的引领、推动、规范和保障改革的作用,自觉依法改革、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保证各项深化改革的举措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确保深化改革不变色、不改向,保证深化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越是繁重,越是需要坚持科学的改革方法论。真抓实干、善作善成,我们就一定能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中取得新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姝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