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创新开展“非遗4+”工作

在线读刊

2025-04-28 10:16

来源:《实践》杂志2025年第5期 作者:张海峰 塔娜

A A A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高度重视,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一所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充分利用北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资源优势,创新开展“非遗+”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呈现更加深厚的时代气息,大力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播种者和推动者,为自治区办好两件大事贡献力量。
  
  “非遗+教育教学”,提升育人实效,培育民族团结进步践行者
  
  构建非遗文化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的课程群。充分发挥学校8个非遗项目特色资源优势,选择有代表性、学生易接受的项目,结合专业教育作为固定课程,开展课堂授课与实践教学。民族学专业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教学内容涵盖非遗文化基础理论、技能实践、创新设计等多个方面,以“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助力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非遗文化的精髓;音乐、体育、美术等专业开设民族皮艺、蒙古族金银器制作技艺、木雕、编织、珐琅彩、巴尔虎传统制毡及搓毛绳技艺、手工印染、刺绣工艺等非遗或传统文化选修课程,深化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

  构建非遗文化与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有机融合的教学体系。建设非遗研究与传习实践项目,强化非遗实践硬件条件,建立音体美非遗体验馆、展示馆、实践工作坊等,通过校际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设计开展多样化、分众化研学活动,打造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育人链条。

  打造非遗文化与专业理论素养有机融合的教学团队。通过网络教育、参加研讨会和讲座等方式加强教师非遗文化知识、技艺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讲授非遗课程、传授非遗技艺,赴非遗传承人所在地开展专题研学活动,提升教师非遗文化涵养和实践能力。
  
  “非遗+科学研究”,培植北疆文化,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积极服务北疆文化研究阐释。成立北疆文化智库,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北疆文化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2024年度自治区直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新申报项目(人文社科)申报中立项“北疆文化”传播研究基地等5个项目,投入专项资金开展专题研究。

  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沿线“汉译学”研究中心优势,注重挖掘不同民族语言之间的音译内容,研究其中的非物质文化元素,部分成员在《世界文学译丛》《民族文学》等刊物发表多篇文学翻译作品;2021年,成功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建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共享平台”。
  
  “非遗+社会服务”,推进成果转化,着力赓续中华文脉
  
  大力推进非遗成果宣介。搭建非遗传习宣传平台,开发北疆文化数字产品,成立北疆非遗实践传播中心,与乌拉特中旗人民政府共建“北疆文化传播实践基地”,拍摄短视频100余条,利用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切实提高非遗文化的展现力与传播力。乌拉特中旗以“金石交”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北疆文化赋能文创产业发展的经验做法得到国家民委肯定性批示并在全国推广。在锡林郭勒盟建立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苏尼特左旗分基地,有力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及推广普及工作。

  大力推进非遗成果创新。将非遗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坚持校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构建集非遗传承实践、教学研究、创新设计、技能锻炼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培养非遗传承骨干队伍;支持引导大学生申报和参与非遗创新创业活动,鼓励毕业生开设非遗传承与创新工作室,开发一系列具有时代价值的文创产品。2023年学生团队负责的《马背神韵》项目(对非遗传统马头琴制作工艺进行创新改造项目)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中荣获金奖。
  
  “非遗+校园文化”,擦亮教育底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依托学校美育大讲堂、名师大讲堂活动,每年邀请非遗传承人及工作者开展主题讲座和演唱演奏、制作体验等活动,激发学生知非遗、爱非遗、习非遗的热情。邀请乐器收藏家哈斯巴更举办“北疆记忆”非遗乐器藏品和摄影作品艺术展,展出1500件非遗乐器、500件非遗乐器摄影作品、500份珍贵文献资料,从历史、文化、传播等多元角度展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持续办好校园那达慕文化艺术节。将非遗融入校园特色文化建设,连续举办11届全区校园文化精品项目校园那达慕文化节,活动涵盖布鲁、蒙古象棋、沙嘎哈日巴、搏克、射箭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充分发挥非遗在增强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积极推动乌兰牧骑“走出校门”。把非遗文化融入校园乌兰牧骑主题创作,与21支旗县乌兰牧骑建立校地合作关系,走出校门赴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等地开展基层巡演活动,充分发挥“草原红色轻骑兵”作用。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责任编辑:张姝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