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扩大国内需求摆在2025年经济工作的首位,强调要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赤峰市坚持以系统思维破题,着眼释放消费意愿、优化消费环境、解决消费堵点,大力实施“文旅体农商融合发展行动”,通过跨部门协同、全产业链整合、全要素集聚,着力构建“农业夯基、文化铸魂、旅游赋能、体育联动、商贸流通”的消费新格局,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强化统筹,完善政策体系“四梁八柱”。作为全区人口第一大市、农牧大市、文旅大市,赤峰市全面对标自治区五大任务和“六个行动”目标要求,着眼于破解文旅体农商各产业业态散、链条短、收益低的瓶颈,构建起“1+4+N”产业融合发展政策体系。“1”就是出台《赤峰市文旅体农商融合发展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到2027年持续巩固文旅体农商融合发展格局、建成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提出“打造融合示范片区、推进旅游大环线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做好消费场景延伸”等十方面重点任务。“4”就是文旅、体育、农牧、商务四部门详细制定的专项行动计划。“N”就是相关部门配套的财政、土地、金融、政务服务等保障机制。这种“整体统筹+综合设计+专项突破”的模式,能够有效破解部门壁垒,更好集聚资源力量,避免各产业单打独斗、各自为战。
整合要素,释放协同倍增效应。整合串联文旅中的历史记忆、景区景点,体育中的服务设施、赛事活动,农牧业中的田园景观、农畜产品,商贸服务业中的特色商品、物流网络等资源要素,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有机组合的复合型产业,形成“1+1>2”的化学反应。以优质特色农牧资源为依托,重点培育打造燕山北麓、锡伯河流域、元宝山等集乡村风貌、自然风光、现代农业、运动健康、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文旅体农商融合发展示范片区,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2024年,全市设施农业产量突破520万吨、牲畜存栏2379万头(只)、肉类综合生产能力达166万吨、“赤诚峰味”区域公用品牌联盟价值超700亿元,均居自治区首位,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品牌保证。以“歌游内蒙古”为统领,建设全长1500公里,涵盖知名景区、重点旅游村镇、大型农业综合体、城区核心商圈的全市旅游大环线,推出文化体验、市井漫游、温泉康养、亲子研学、寻味美食等特色精品线路50条,持续叫响“周末上哪疯·一站到赤峰”文旅口号。今年一季度,全市接待游客572.2万人次,游客总花费76.2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6.4%和6.2%。以体育赛事为载体,实施“体育三进三助力”工程,通过体育进景区、进社区、进商圈,助力教育、助力企业、助力乡村振兴,命名“体育三进三助力”行动示范单位93个,今年计划举办大型越野赛事4场,与已经形成品牌效应的红山音乐节、草原那达慕等活动形成共振,全方位增强体育对旅游、餐饮、住宿、购物、康养等业态的拉动作用。今年3月末,已举办为期2天的“春穿沙·天下越野人”赤峰玉龙沙湖争霸赛,成功吸引1.5万名游客参赛,带动综合消费3000万元,产业融合展现出明显带动效应。
创新场景,打造全时全域消费生态。积极适应消费者特别是“80后”“90后”“00后”的消费需求趋势和特点,从空间、时间、业态三个维度出发,着力激发群众消费活力。围绕去哪儿消费,聚焦商业集聚区、特色餐饮街区、城市休闲区、重点旅游景区等场所,突出对新华步行街、众联时代城、帝豪商业街、红山万达、松山万达等成熟商圈进行包装提升,植入五业融合要素,延伸产业链条,做热城区活力核,推动“过境游”转向“深度游”,“单次消费”升级为“复合消费”。围绕何时消费,推出425项文旅体新活动,打出“周末经济+夜间经济+水岸经济+演唱会经济”组合拳,开展“夜食、夜娱、夜购、夜游、夜健”等多元活动,构建24小时消费场景,形成“月月有主题、周周有亮点”的活动矩阵。围绕消费什么,丰富“冰雪+”“演艺+”“赛事+”“数字+”等融合性特色产品,依托数字化应用推出线上线下联动体验场景,开发元宇宙、数字孪生、虚拟沉浸、VR体验等新业态产品,推动“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影视去旅行”“跟着美食去旅行”等融合业态成为新时尚。今年前3个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5亿元,总量位居全区第3。
惠民共富,书写城乡融合新篇。赤峰市始终将惠民利民作为五业融合发展的根本导向,充分调动城乡居民积极性参与资源整合、共建共享,推动城乡要素联通融合,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在乡村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通过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形式,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产业融合主阵地营造良好氛围。在城区端,全面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系统解决基础配套、服务功能、社区治理、经济微循环等方面问题,强化商圈与便民生活节相融合,常态化举办以文艺展演、便民市集、以旧换新等为主题的社区便民生活节活动,丰富社区居民消费体验,让城市有更足的烟火气。尤为重要的是,无论是发展文旅产业,还是推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都坚持“政府搭台、企业主导、市场运作”,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群众”利益联结机制,真正把产业增值收益留在基层、留给群众。
(作者单位:赤峰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