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关怀关爱工人阶级,高度重视工会工作。自治区总工会时刻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纵深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团结带领广大劳动群众在实现闯新路进中游奋斗目标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2024年,自治区总工会开展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劳动竞赛大会战、建设“两个稀土基地”产业工人在行动推进会、“三北”工程攻坚战建设项目劳动竞赛大会战、全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工作经验交流会、全区工会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助力温暖工程行动现场推进会、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专项劳动和技能竞赛推进会、助力自贸区创建工程打造北疆亮丽口岸工会推进会、纪念“安康杯”竞赛活动40周年观摩座谈会、助力新质生产力产业工人技能提升行动等“十大行动”。出台政策支持包头打造“工匠之都”、职工创新示范区和“两个稀土基地”,支持通辽市打造中国绿电铝之城,建设28所内蒙古工匠学院,培育具有我区特色的产改品牌。开展“暖边北疆行”关爱行动,行程5000多公里,走访12个口岸,投入1583万元慰问边境、口岸职工和守边固边红色堡垒户、党员中心户1.1万余人;累计投入1380万元,支持自治区12个口岸工会组织建设。
目前,全区各级工会正团结引导广大职工在各个领域、各条战线施展才华、挺膺担当,为实现自治区闯新路进中游奋斗目标添砖加瓦、建功立业。
一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履行工会政治责任,做职工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定引领者、有力推动者,实施职工群众思想政治引领建设工程,创新开展“北疆工人大思政课”活动,深入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教育,做好做实“劳模工匠进校园”“劳模工匠助企行”等系列活动,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以北疆职工乌兰牧骑、劳模职工宣讲团、职工文化阵地为载体,纵深推进“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挖掘内蒙古红色工运资源,发挥全区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阐释好宣传好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
二是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聚焦自治区已经谋划的重点工业项目,特别是百亿级项目,组织全区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动员广大职工群众和建设单位积极投身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掀起紧抓快干热潮。围绕自治区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发展项目等,广泛开展“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持续推动劳动和技能竞赛向新产业、新领域、新业态延伸,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实施职工群众建功立业创新创造建设工程,以全区职工职业技能比赛、创建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为引领,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组织开展全区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评选展示,搭建职工创新成果孵化转化交流平台,鼓励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创效。
三是继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围绕提升新能源建设和消纳能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通自治区东中西部高铁通道和直连东北西北物流通道等,实施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程,以培养更多工匠人才为引领,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为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聚焦稀土新材料、现代乳业、有色金属、新型化工等八大产业,开展国有企业深化产改集中行动,培育建设百家民营企业产改综合示范点,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持续做好劳模评选表彰和服务工作,选树宣传“大国工匠”“北疆工匠”“最美职工”,引导广大职工争当劳动模范、能工巧匠,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四是用心用情做好维权服务工作。统筹精准帮扶和普惠性服务,继续做好“暖边北疆行”关爱行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服务、跨区域就业创业、送温暖等工作。积极推进工人文化宫、职工书屋、工人疗休养院、服务中心、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等阵地建设,针对职工群众普遍关注的劳动就业、收入分配、技能培训、社会保障、安全卫生等急难愁盼问题,推出更多更好更及时的服务职工项目。有效防范化解劳动关系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把劳动关系领域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持续深化工会改革和建设,推动作风建设成效向工会系统全方位、全过程、常态化延伸拓展,切实把更多资源力量进一步向基层一线倾斜,不断增强工会组织的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贡献工会力量。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