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大草原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在线读刊

2025-04-27 15:05

来源:《实践》杂志2025年第5期 作者:王旺盛

A A A

  呼伦贝尔地区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森林文化、戍边文化多元交融、和谐共生,既涵盖北疆文化主要类型,又体现了地域文化特色。呼伦贝尔市结合北疆文化建设实践探索,提出了打造呼伦贝尔大草原文化品牌的思路举措,为北疆文化建设贡献了呼伦贝尔力量。
  
  一、扎实推进文化建设
  
  理论研究不断拓展。与中国社科院、内蒙古大学等区内外科研院校开展交流合作,创设全区首家北疆文化实践基地和市级研究基地,系统梳理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森林文化、戍边文化丰富内涵,建立涵盖232项重要元素的“文化素材库”,全力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级科研立项。发挥8家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和社科基金导向作用,持续推进项目研究和“智库”建设,首批入库业内专家学者85名,征集梳理北疆文化建设理论研究项目89个、市级研究课题26项,入选自治区北疆文化建设项目名单17个,发表原创理论文章25篇,其中《额尔古纳市打造“戍边文化”品牌,用文化软实力助推边疆治理现代化》课题被自治区边疆治理研究中心作为全区唯一典型案例推荐。
  传播推广深入人心。精心实施北疆文化品牌全媒体传播工程,统筹内宣外宣、网上网下等各类传播平台,开设“呼伦贝尔大草原·探城”“思想草原”等文化专版专栏25个,联合内蒙古日报社成功举办“这就是呼伦贝尔”大型全媒体传播活动。发挥“理论学习轻骑兵”“百姓名嘴”等基层宣讲队伍特色优势,举办“声润北疆”北疆文化大讲堂,组织主题宣讲1.6万余场,开展中华传统节日等各系列主题宣教活动700余场。
  文艺创作成果丰硕。以北疆文化创作和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为抓手,加强重点创作引导扶持和项目管理,推出一批精品力作。《骑马周游世界》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巴桑的大海》获百花文学奖,散文集《草原生灵笔记》《隐于辽阔的时光》获鲁迅文学奖提名。近年来,7部作品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 3部作品获艺术创作“萨日纳”奖,8部作品获文学创作“索龙嘎”奖;歌舞剧《呼伦贝尔大雪原》被自治区重大主题文艺创作项目收录;《田园欢歌》获全区广场舞大赛一等奖。
  
  二、倾力打造文化高地
  
  交流互鉴频繁深入。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为目标,努力营造艺术名家汇聚之城、文化惠民示范之城、民族特色彰显之城。赴上海、南宁、海口等10个城市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保利剧院巡演,举办“非遗传承寻根脉  映山红花两地开”等大型歌舞演出。承办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精品展、“放歌北疆·书写百姓”内蒙古风景画学会优秀作品呼伦贝尔巡展,开展优秀曲艺节目展演、《草原》自然写作营和星空诗会等自治区级重大文艺活动和粤蒙两地作协“结对子”系列文学活动。
  “油画之城”浓墨重彩。立足“呼伦贝尔大草原”市域公用品牌,积极搭建“国字头”油画新平台,逐步构建“1+N”油画艺术场馆集群,全市建成油画写生地16个,画廊画材、艺术品经营企业64家,艺术休闲等企业100余家。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等知名团体和高校共建呼伦贝尔创作写生教学基地,全国23家知名院校成为“油画之城”合作院校,邀请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等全国知名画家赴呼伦贝尔市采风写生创作并举办作品展。
  冰雪名片出圈出彩。做精“旅游+”“+旅游”文章,推动旅游与冰雪文化、民俗、美食等业态深度融合。精心打造“冰雪运动名城”等城市品牌,积极推广冰雪那达慕、冬季英雄会、中俄蒙冬泳邀请赛等赛事活动,开展“畅游呼伦贝尔  共享幸福生活”等主题宣传,推出“银冬红春的变奏”“寻找春天的使者”等36个系列报道,发布短视频1953个,刊发相关报道118.8万余篇,阅读量超80亿人次。
  
  三、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文化阵地日趋完善。推进历史博物馆、乌兰牧骑宫等一批高水平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和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全市现有各类文化阵地1619个,新型文化空间100个,创新推出 “15分钟文旅惠民圈”“15分钟公共阅读圈”“文化惠民超市”“群星小舞台”等,让社会各界对于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深入实施优秀少数民族文化转化等工程,依托12个国有文艺院团和30家社会文化团体,广泛开展“四季”村晚、“村歌嘹亮”等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牧民文艺汇演等群众性文化品牌。加强乌兰牧骑政治建设,精心开展乌兰牧骑“学·创·演”,组织举办艺术沙龙、“百团千场下基层”文艺惠民演出,开展“文化进商城、剧团进商场”惠民助企行动和 “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公益电影+”放映等重点文化惠民活动3.6万场次。
  数字赋能创新服务。健全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制度机制,建设“呼伦贝尔文化资源包”,收集整理5000余条数据。标准化配置文旅智能e点通、终端交互屏等数字化功能主题文化服务体验设备,提供24小时不间断文化服务。研发手机移动端“呼伦贝尔文化旅游惠民活动日历”,发布各类活动2100余场,群众文化机构组织文化活动5000余次,服务群众2000余万人次。
  
  四、构建国内国际传播矩阵
  
  对外宣传出新出彩。建立“地市级+旗县级”媒体宣传矩阵,配合完成文化类节目《非遗里的中国》《非来不可》和综艺节目《家乡的年味:内蒙古呼伦贝尔》等制作拍摄。与贵州“村超”联合开展“草原山水  足够精彩”大型推介活动,实现官媒自媒联动、线上线下同频、区内区外呼应的强劲宣传声势,总传播量达3.8亿次。
  国际交流走深走实。缔结19个国际友好城市,与35所高校开展国际合作。在教育、科技、文旅、体育、医疗等领域不断深化与俄罗斯、蒙古国等交流合作,2024年48批次、4640名俄蒙青少年到呼伦贝尔市参加研学体验活动,共同开展“我在中国有个家”“游在额尔古纳”“特色课程体验”等主题实践活动,成功举办11届“乌音嘎”国际书法展、21届中俄蒙国际冰雪节、16届中国(满洲里)北方国际科技博览会、中国电影海外行等活动,不断擦亮国际文化交流名片。
  国际外宣有声有色。精耕“克鲁伦”“阿科诺”等国际外宣平台,充分借助“外嘴”讲述中国故事、内蒙古故事和呼伦贝尔故事。组织呼伦贝尔市外国友人参加“我眼中的中国”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生动展现城市建设、民俗文化。成立“天边·呼伦贝尔”等4家国际传播工作室,在蒙古国实现了“报纸、电视、网站、杂志、脸书、推特、线下活动”立体化传播,累计推送稿件1500余条、电视节目1.8万分钟、报纸特刊版面51期。强化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建设,推行“党媒+融媒+网信”网络外宣方式,制作推介作品31455件。
 
  (作者系呼伦贝尔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崔致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