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严实作风 服务中心大局

在线读刊

2025-03-28 10:05

来源:《实践》杂志2025年第4期 作者:

A A A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通辽市各级组织部门把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落实到组织工作全过程各方面,锚定组织工作“进前列、创一流”目标定位,用“七个必须、七个严禁”打造模范部门和过硬队伍,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通辽新篇章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凝心铸魂抓引领,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强化创新理论武装。深入实施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培训计划,深化干部基本培训制度改革,抓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培训,强化系统学、专题学、跟进学的实效,组织党员干部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党建篇”“改革篇”“民族篇”“内蒙古篇”,确保党员干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重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学改查一体推进。扎实推进组织部门“作风改进年”活动,持之以恒转作风、重实干、树形象,全面提升组工干部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以过硬作风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落实落地。常态化抓好群众教育。健全完善“四个以学”长效机制,扎实推进“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常态化群众教育,通过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向广大党员群众讲政策、讲事实,推动“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更加深入人心,引导各族群众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

  选贤任能强担当,锻造过硬干部队伍。选优配强领导班子。着眼新一轮县乡集中换届工作需要,探索建立干部信息库、重点库、储备库和换届模型“三库一模”机制,对全市各级领导班子配备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提高选人用人的精准性和匹配度。健全优秀年轻干部日常发现、跟踪培养、适时使用、从严管理全链条机制,为逐步形成合理梯次结构蓄好源头活水。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突出“四个特别”重要要求,落实“五个大力选用、五个坚决不用”用人标尺,健全完善践行正确政绩观的考评体系,鲜明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持续打好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评选“担当作为好干部”等措施的“组合拳”,着力提振干部担当作为精气神。认真落实《通辽市职级公务员管理办法》,用足用活公务员职级政策,以择优晋升为导向释放激励效应,推动职级公务员立足岗位、当好表率、再立新功。抓实干部监督管理。坚持把政治监督贯穿干部监督和领导班子监督全过程,持续加强对“一把手”、年轻干部监督管理,围绕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等重点领域和重要岗位开展个人有关事项查核,对新任职干部开展任前廉政谈话。探索干部“八小时外”监督有效手段、干部社会交往和网上行为监督有效途径,通过早提醒、早纠治、早处理,防止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

  强基固本促提升,筑牢坚强战斗堡垒。精心开展“两委”换届工作。把嘎查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结合软弱涣散嘎查村党组织和相对后进社区党组织排查整顿,全面消除可能影响换届的矛盾隐患。抓实嘎查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两年计划,按照自治属性和职住兼顾原则提前调配社区“两委”人选,力争实现换届后班子结构再优化、整体功能再提升。分类提升基层党建实效。分领域分行业明确基层党建工作重点,推深做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深化政治机关和“北疆模范机关”建设等重点任务,用服务保障中心工作实效检验党建工作成效。持续巩固“小马拉大车”问题整治成果,全面优化苏木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和嘎查村(社区)工作事项清单,持续精减优化基层考核工作,让基层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持续深化党员队伍建设。认真抓好发展党员、教育培训、流动党员管理等工作,健全完善党员先锋岗、责任区、志愿服务等机制,激励广大党员在办好两件大事主战场上当先锋、作表率。扎实做好党代表常态化履职和联络服务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党代表联系服务党员和群众的能力。落实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加强对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的帮扶救助,加强对功勋荣誉表彰获得者的关心爱护,切实让广大党员感受到党的温暖。

  育才聚才蓄动能,营造创新发展环境。拓宽引人育才途径。深入推进“两行动三工程”,立足我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推进“双招双引”,动态调整人才引进措施,集聚优秀人才扎根通辽、建功立业。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科研院所等人才自主培养主阵地作用,依托高层次人才、乡村振兴人才等培养工程,分层分类培养各类人才,汇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持续拓展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效应,引导各类人才深入一线助力基层发展。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深化蒙东人才科创园建设,突出产才融合、科创带动,加快集聚创新型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吸引集聚一批优质科创项目,引进培养一批高端科创人才。借力发达地区技术、人才、产业资源富集优势,采取“周末工程师”“候鸟教授”等形式,实现研发在外地、转化在通辽。注重发挥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中带来的人才、团队对本土人才的培养提升作用,推动人才、政策、技术向发展一线涌流。营造敬才爱才氛围。深化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健全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落实落细高端人才服务保障办法,综合运用“人才公寓”“人才驿站”等举措,积极构建全周期全链条暖心服务保障体系,大力营造以感情、待遇、事业拴心留人的人才发展环境,激励人才在高质量跨越追赶中发挥更大作用,切实为加快现代化通辽建设贡献力量。
 
  (通辽市委组织部供稿)
责任编辑:张姝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