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从“死亡之海”到“幸福绿洲”

在线读刊

2025-03-27 17:25

来源:《实践》杂志2025年第4期 作者:李想

A A A

  作为我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区域,新疆是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最大的省份,承载着全国41.52%的荒漠化治理重任和44.25%的沙化土地修复使命。

  自1978年国家启动“三北”工程以来,新疆累计造林面积突破7000万亩,抵御了风沙危害,抑制了荒漠化沙化进程,并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绿色长城 终结沙化扩张历史
    
  2024年11月28日,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于田县传来捷报: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世界最长绿色阻沙防护带成功“合龙”。

  被称为“死亡之海”的中国第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风沙活动最为强烈和风沙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年均降水量不足80毫米,沙尘暴频发。正如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陈亚宁所说:“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防沙治沙是‘难中之难’‘艰中之艰’。”

  誓将绿绦缚“黄龙”。为打好这场关乎新疆各族人民生命空间、生态空间、生存空间之战,新疆科学谋划“南锁、东扩、北增、西护、中阻”五条战线,通过和田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7个地州市协同作战,统筹实施7个重点生态治理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23.55亿元,完成综合治理面积1460.87万亩。

  据统计,1978年至2024年的46年里,新疆森林覆盖率从1.03%提高到5.07% 。过去30年,新疆人工绿洲面积由6.5万平方公里拓展至目前的10万平方公里,增长率达53.8%。通过系统治理,超过400万亩农田摆脱风沙侵害,生态屏障功能显著增强。

  “三北”工程还构筑了农业生态屏障,有效促进了粮食生产安全。天山南北已初步形成以农田防护林、大型防风固沙基干林带和天然荒漠林为主体,多林种、多带式、乔灌草、网片带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绿富同兴 沙区结出“幸福果实”
  
  “三北”工程在对新疆生态环境带来深刻改变的同时,还结出了绿富同兴的“幸福果”。

  2025年2月21日,温宿县柯柯牙镇英沿村的30余名果农正在农技专家指导下学习果树“春剪”。“‘打开天窗、疏除内膛’,让阳光照进每根枝条。”村民肉孜·尼牙孜说。

  柯柯牙的变迁令人惊叹。这里曾是阿克苏市和温宿县的主要风沙策源地,每年3至5月的季风时节,黄土弥漫、浮尘蔽天。1986年,随着柯柯牙绿化造林工程的启动,这片土地迎来了转机。经过持续建设,累计造林面积超120万亩,不仅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更孕育出产量占全疆四分之一的林果产业。如今,像肉孜·尼牙孜这样的果农,正依托蓬勃发展的林果产业,走上致富之路。

  “三北”工程坚持生态治理与改善民生协同推进,做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和田地区红柳、梭梭等传统防风固沙植物套种大芸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8277户群众稳定增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的沙地核桃经济林面积已超过9万亩,每年核桃销售季供不应求;地处北疆准噶尔盆地卡拉麦里荒漠边缘的青河县,近10万亩的沙棘林不仅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还通过完善产业链带动当地物流、电商、旅游等二三产业加快发展……
  
  科技赋能 解锁治沙“中国方案”
  
  “在新疆,养一棵树跟养一个孩子差不多。”这句林业工作者常挂嘴边的话,道出了新疆生态建设的艰辛。

  “梯田式”治沙模式,是于田县的治沙举措——将高达20多米的巨大沙丘改造成阶梯状结构,在沙丘顶部和斜坡面铺设草方格固沙,在下方平地采用滴灌技术种植红柳、梭梭、沙枣树等抗旱植被。这一举措使植被成活率从70%提高到85%以上,草方格的“寿命”从原来的5年延长至10年甚至更长。同时,采用“机械+人工”的现代化作业方式,实现一次性铺设4条管道,日铺设量可达200亩,较传统人工效率提升40倍。

  陆生藻生态治沙,是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的一项全新技术。“今年,全疆陆生藻生物治沙和盐碱地协同治理项目总面积超过3万亩,还有800多公里的公路边坡治沙工程,治沙规模超过了公司成立以来历年治沙面积的总和。”新疆金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艾萨江·托乎提说。

  经过多年探索,新疆总结出生物治沙、光伏治沙等防沙治沙7种典型经验模式,编制了《新疆荒漠化综合防治实用模式汇编》,整理印发《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科技成果选编》,收录林草科技成果283项,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

  2024年12月,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新疆治沙经验成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教科书”案例。

  40多年来,“三北”工程的发展历程印证了“两山”理念在新疆的实践。当前,“三北”工程已进入六期建设阶段,新疆正以“一圈、两区、三线”为主战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场跨越世纪的绿色革命,正在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今日新疆杂志社) 
责任编辑:郭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