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工程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工程,自1978年启动以来,在内蒙古大地书写了壮丽的绿色史诗:森林覆盖率从1977年的13.21%跃升至20.79%,四十年山河披绿,沙退水清的历史性转折在此实现。内蒙古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理念,统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将“三北”工程打造成为横亘北疆的绿色长城,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态安全屏障。
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内蒙古分布有四大沙漠、四大沙地,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荒漠化导致的土地退化问题,不仅引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更严重威胁华北、东北乃至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通过实施“三北”工程,内蒙古持续推进防沙治沙工作,采取造林种草和防风固沙等综合治理措施,有效遏制沙化土地扩张趋势,显著降低了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全区各地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乌兰布和沙漠治理采用草方格沙障与灌木种植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固定了沙丘,阻止了沙漠向黄河逼近;通辽市库伦旗茫汗苏木宝仁图嘎查通过建设万亩生态林,有效地阻挡了风沙侵袭,降低了风速,减少了风沙对周边地区的危害……如今,一道道防风固沙林带就像绵延的绿色长城,不仅阻挡着风沙移动,更为区域生态安全构筑起坚实的防护屏障。
内蒙古是黄河“几字弯”的核心区域,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直接影响黄河中下游水资源安全。内蒙古通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采取修筑梯田、建设淤地坝,植树种草等综合措施,有效保护了下游区域的生态环境。黄河流域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当地植被覆盖率提高30%,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下降40%。
“三北”工程的实施,也为野生动植物创造了良好的生存和栖息环境,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内蒙古北部干旱草原区,通过采取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等措施,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蒙古野驴等濒危物种种群数量呈现稳步增长趋势。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三北”工程的实施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气候调节、土壤改良、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效调节气候。通过提高植被盖度,调节气温和湿度,改善局部气候条件。研究显示,森林覆盖率每提高1%,区域内平均气温可降低0.1~0.2℃,空气相对湿度可提高2%~3%。同时,森林和草原植被可通过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温室效应,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土壤改良。林草植被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提高土壤肥力。以库布其沙漠为例,通过种植沙生植物,土壤有机质含量从原来的不足0.5%提高到1%~2%,土壤肥力显著提升。
利于保护水资源。森林植被具有明显的涵养水源、调节河川径流、减少洪涝灾害的功能,能够增加降水入渗,减少地表径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土地沙化不仅导致草场退化和耕地减少,还直接威胁到农牧民的生计。通过实施防沙治沙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土地生产力,稳定农牧业生产,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通辽市奈曼旗通过实施沙地综合治理工程,建设100万亩防护林带,有效遏制当地草场退化现象,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5000元增至2023年的1.5万元,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通过大力种植沙生植物,推广应用林草、林药、林菌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内蒙古形成了“治沙+产业”的生态经济型发展模式。例如,在库布其沙漠,通过种植柠条并发展柠条饲料加工产业,带动了当地3万多农牧民就业。同时,通过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有效利用社会资本开展防沙治沙,实现了增绿、增能、增收的三重效益。
据统计,内蒙古每年因沙尘暴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通过实施“三北”工程,内蒙古沙尘暴发生的次数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年均10次减少到目前的年均3次,经济损失显著降低。
维护边疆稳定与民族团结
内蒙古边境线长4200余公里,过去因生态恶化导致人口外流问题突出。通过实施“三北”工程,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提升,吸引了人口回流,进一步巩固了边疆地区社会稳定。内蒙古实施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既保障了牧民收入,也增强了他们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行动自觉,促进了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三北”工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性工程,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草原修复及湿地保护等系统性生态治理措施,显著提升了区域碳汇能力。作为“三北”工程的核心区域,内蒙古以2022年为基准年,全区林草湿碳储量达到105亿吨,年碳汇量达1.1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为国家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通过实施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工程,森林质量持续优化,碳汇能力显著增强,年固碳量达3000万吨,充分发挥了森林碳汇的“压舱石”作用,实现了碳汇功能与生态屏障效益的协同提升,也为国家及自治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提升中国全球生态治理话语权
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全球治沙样本”,为“一带一路”沿线干旱地区提供了技术输出和合作范例。这一模式已在非洲、中亚等地区得到推广应用,有效助力当地开展荒漠化防治工作。内蒙古积极参与国际生态治理合作,与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家携手推进跨境生态保护项目。
面向未来,内蒙古将以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直面自然条件恶劣、水资源短缺、产业转型压力等现实挑战,通过强化科技赋能,大力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模式,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碳汇能力,为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内蒙古力量。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