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千万工程”经验 推进内蒙古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

在线读刊

2025-03-03 10:52

来源:《实践》杂志2025年03期 作者:文明

A A A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决策。新征程上,内蒙古应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大力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全力助推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与全国农村一同实现农业农村的中国式现代化。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既要推动“看得见”的工作,也要强化“看不见”的工作。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就提出,为建设具有高度精神文明和高度物质文明的新农村而努力。直至今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协调、不平衡依然是内蒙古持续推进农村牧区现代化的短板和弱项,而“千万工程”的经验为补齐这个短板、强化这个弱项提供了有益启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为此,内蒙古各级党委、政府,精神文明委员会单位以及各相关部门应做到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转变,做到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把“看老百姓口碑”作为考验工作的第一条,始终强调精神文明建设中农牧民的主体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内蒙古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原因在于农牧民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考量,主动性没能发挥出来。在今后工作中,要坚持政府引导,更要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农牧民主体地位,广泛动员广大农牧民参与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文明村镇创建、移风易俗改革等。


  借鉴主要领导“亲自抓”“20年坚持办好一件事”的经验,始终以“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的政治高度和负责态度来抓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时代风云变幻,保持战略定力是成功的关键。如果“新官不理旧账”,那么再好的战略都只是“空中楼阁”。在推进内蒙古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学习“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省从主要领导到基层干群“坚持办好一件事”的韧劲,主要领导亲自抓,党政军民齐心坚持,建立健全长效化常态化工作机制,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事接着一件事落实。


  “眼睛向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通过调查研究找准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新时代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法宝。我们不缺乏调查,缺乏的是“正确的调查”。对此,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提出,“调研必须动真格的,管用才是真道理,有用才是硬道理,一定要实打实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为了调研而调研。要在现实生活中、实战中锤炼调查研究的真本领,不要‘在健身房里练肌肉’,更不能玩虚的、把调研搞成表演。”推动内蒙古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深入调研,把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真实情况摸清、把老百姓的真实需求搞明白、把问题根源找准,才能把对策提实,作出科学决策。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尊重农村牧区嘎查村“原貌”,量身定制精神文明建设最优方案。内蒙古东西相距2400多公里,各盟市农村牧区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千差万别,可谓“千村千面”“万村万象”。虽说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内容是一致的,但建设方式方法要有所区别。要立足不同嘎查村的具体情况,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科学方法,分类确定建设模式,实行“一村一策”,形成“一村一韵”,不搞整齐划一、不做过头事,才能够推动内蒙古千差万别的农村牧区嘎查村找到适合自己的精神文明建设“最优方案”,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树立系统观念,做到“三生统一”“五大振兴”齐头并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基础设施基本完备的乡村,是公共服务普惠可及的乡村,是广大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是治理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乡村。不考虑乡村振兴“三生统一”“五大振兴”的系统性、一体性,就精神文明建设而谈精神文明建设显然是不可行的;同样,不考虑城镇建设与农村牧区乡村振兴的统筹发展,就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谈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显然也是不可取的。推进内蒙古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要把改造农村牧区人居环境与提升农牧民精神风貌、树立乡村文明新风有机结合;把文明村、文化村、民主法治村、文明家庭创建等工作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把推动移风易俗和提高农牧民的民主法治意识、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有机结合;把底蕴深厚、富有创造力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把优秀传统文化的“静态保护”“活态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机结合,以系统化、整体性推动新时代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牧区发展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姝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