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再到向沙窝子要“效益”,二十多年来,乌力吉秉承着“让荒漠变绿洲”的信念,继续在沙漠中创造治沙奇迹。春暖花开,站在曾经的沙海里,微风拂来芳草清新。乌力吉目光来回巡视着自己种下的这片“绿洲”,眼里有欣慰也有骄傲。
乌力吉在自家草场圈舍忙碌。(摄影:刘亚辉)
今年已经八十岁的乌力吉是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阿其图乌拉苏木乌日根高勒嘎查牧民,曾担任乌日根高勒嘎查党支部书记26年。半辈子以来一直扎根在这里,日复一日开展治沙工作。
从1997年开始,乌力吉就开始带着家人探索改善生态环境的方法。为了把改善生态的理想落到实处,乌力吉看了许多相关的书本、电视节目,并向周边的嘎查、旗县学习治沙经验,然后整理材料,对相关内容进行翻译,同时结合自家草场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用牛粪在移动的沙梁上制作沙障,又在沙坑周围分段埋下枯树枝和牲畜粪便,并在土层表面适当浇水,加快枯树枝和牲畜粪便腐烂分解、形成肥料,为种植固沙植物提供条件。粪便成了拱卫草场的屏障,减缓了荒漠的移动速度,固沙植物成活率上来了,乌力吉“牛粪治沙”成了当地的佳话。
根据多年的治沙经验,乌力吉将所有探究过适合在沙窝地带种植的草类编撰成了书籍,每一种植被、每一片土地事无巨细地被记录在册,对于乌力吉来说,这是此生最宝贵的财富。这些年来,老人不断学习、不断尝试,植物成活率低他就寻找原因重新种植,就这样身体力行,积累经验,提高成活率,经过26年的努力,他先后种植树苗10余万棵,使自家6159亩草场中1000亩严重沙化地段完全得到恢复,近3000亩的草牧场重新披上绿装。
虽然治沙过程困难重重,但乌力吉从未想过放弃,反而越挫越勇,干劲十足。没有治沙经验的他,前期培育的树木成活率并不是很高,于是他顶着满天飞舞的黄沙,从早到晚爬山坡研究育苗方法,最终,功夫不负苦心人,育苗结果逐渐成功。他将秉承公益坚守,凝聚专业力量,为践行低碳环保和生态保护及修复注入更多活力。
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儿时记忆,都与黄沙为伴,“吃饭嘴里都是沙,没有不落沙子的地方”。而面对困境,总有人挺身而出。受乌力吉影响,他两个儿子和孙子们如今也踏上了治沙种树之路。几年的实践,从荒山秃林到树木成林,生态修复到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乌力吉全家人享受到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所带来的福利,保护好草场,为荒漠“添绿”,为草原“植发”。
“防沙治沙,绿化祖国,造福子孙后代,为这个地球穿上绿装,做一点贡献,也是尽我一点微薄之力。给后代留下对社会、对家庭有教育意义的事情。”乌力吉老人笑着谈道。从刚开始的孤身一人,再到带动三代人甚至影响更多人,乌力吉带领更多人投身到治沙的事业中。
多年来,乌力吉获得苏尼特右旗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锡林郭勒盟农村牧区“双带”优秀共产党员、文史资料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并荣登“锡林郭勒盟好人榜”。近日,乌力吉还荣登了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办开展的2024年第一季度“内蒙古好人榜”拟上榜人选。
乌力吉只是草原大地上防沙治沙中的一员,像他一样积极参与到防沙治沙工作中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每一位平凡如你我的普通人,都可以像乌力吉一样,默默行动,坚持行动,为社会、国家做出贡献,平凡亦能造就闪光,在他们的心中都坚定谱写着那一曲曲锲而不舍的“播绿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