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乌兰察布市“四轮驱动”深化京蒙协作

弘扬蒙古马精神

2023-09-04 10:09

来源:乌兰察布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梁俊廷 于泽

A A A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优先位置,以高位推动、产业联动、示范带动、人才互动,全面深化京蒙协作,不断开创京蒙全方位、高水平协作新局面,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高位推动,搭建京蒙协作“连心桥”
  
  统筹谋划、系统部署。市县两级主要负责同志始终坚持“三个保持”“四个不摘”,把京蒙协作作为重点工作亲自部署,组织召开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统筹安排部署京蒙协作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压实工作责任,解决推进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推动形成各部门、各旗县市区协同联动合力。市县两级主要领导亲自抓、现场督、要进展、推进度,为京蒙协作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确保京蒙协作工作精准聚焦、取得实效,有效推进了京蒙协作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高频互访、共话协作。北京市各结对区与乌兰察布市及各旗县建立了多层级对接互访机制,相互走访、互通有无。2022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两地互访对话仍然保持高频次,北京市对口区各级领导到乌兰察布市各对口旗县开展调研对接工作65人次,乌兰察布市各旗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赴北京各结对区对接135人次,召开联席会议11次,京蒙双方共谋合作、共商发展、共同推动京蒙协作走深走实。
  
  完善机制、加强监管。围绕产业协作、就业培训、人才交流、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在科学谋划协作项目同时,重点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积极探索资金项目精细化管理模式,加强项目可行性论证、资金项目监管等链条式管理,建立了“实施前调研,建设中监管,完工后评价”的资金项目监管机制,规范项目实施程序、京蒙资金使用和项目档案管理,严格落实项目资金使用公示公告制度,做好清产核资工作,科学合理分配京蒙产业项目的收益使用方向和比例,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用在“关键处”。2022年,北京市及各区投入京蒙协作资金4.6亿元,安排项目159个,现已完工146个。
  
  产业联动,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搭建平台、引企落地。立足双方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加强区域互联、互通、互动,围绕数据信息、商贸物流、康养医药、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做优供应链、补强创新链。市各旗县市区和开发区(园区)与北京市国企、民企通过“乌兰察布招商引资京津冀推介会”“京蒙百企情”产业对接活动等形式,开展双向推介,搭建京蒙企业产业协作平台,鼓励和引导北京非首都功能企业向乌兰察布市疏解转移,构建多部门联动、全领域协作、精细化对接、常态化推进的京蒙产业协作机制。2022年,全市新引入北京企业23家,落实投资额26.58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1195人,其中脱贫人口272人,宏福农业、希森种薯、薯都凯达等一批现代农业企业先后落户乌兰察布,商都县雏鸡散养、兴和县“净菜工厂”等一批科技支农项目先后上马,为当地农业产业化注入了科技动力。
  
  共建园区、打造基地。围绕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两大任务”,按照“资源互补、协同发展”的原则,以绿能进京、净菜进京为抓手,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共建产业园区等方式,不断带动绿色经济和现代能源经济发展,加快“两个基地”建设步伐。全市京蒙协作共建产业园区14个,入园企业24家。2022年,新增入园企业13家,新增投资7.25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715人,其中脱贫人口161人。四子王旗依托“京蒙协作”机制,会同国家电投集团,重点建设了乌兰察布风电基地一期600万千瓦示范项目,年平均发电量约180亿千瓦时,所发电量通过乌兰察布至张北3回500千伏线路外送,实现“绿电进京”。察右前旗京蒙合作产业园内的薯都凯达,充分发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优势,把先进的装备、技术、管理与当地马铃薯、冷凉蔬菜种植优势相结合,生产薯条、薯片、脱水蔬菜等休闲食品。
  
  马铃薯年加工能力达67万吨。察右中旗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的京一根(内蒙古)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产的“马铃薯无明矾鲜粉条深加工”项目年产无明矾鲜粉条26000吨,每年可消化20万亩的马铃薯产量。察右前旗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约30万平方米的“全智能温室”,打造高品质的“番茄小镇”,日产量达到30吨,年产达1.2万吨,提供近300个就业岗位,“小番茄”写成了“大文章”。内蒙古希森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在京蒙资金的援助下,建设高标准马铃薯“原原种”温室大棚300多个,着力打造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带动60多个脱贫村农民实现稳定增收。
  
  拓展渠道、做强品牌。借助北京市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外联渠道,大力开发产销对接通道,以市场有需求、本地有优势的特色马铃薯、燕麦、酸奶作为优先突破口,以“五进活动”为载体,积极与北京市各区联动、前后方协同,找准稳定的市场销路,助力乌兰察布特色农畜产品销售、流通、生产等领域提档升级,满足北京市场高品质、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打造服务首都的“中央厨房”。在“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的宣传主题下,积极实施本地品牌战略,着力培育打造“原味乌兰察布”“乌兰察布味道”区域公用品牌,形成全品与单品的互补融合式发展格局,借助各级集采中心平台、参加各类推介活动、探索“直播+短视频+带货”、电商平台售卖新模式,织密线下销售网络,拓展线上销售空间,全力将乌兰察布市的农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2022年,北京市帮助采购、销售特色农畜产品达21亿多元,“兰格格”“薯都薯”“薯小皇”“宏福柿”“后旗红”“草原参”等品牌产品已畅销北京地区及全国各地。
  
  示范带动,激发巩固脱贫“源动力”
  
  畅通渠道、多元就业。全面摸清外出务工劳动力底数,建立“动态监测+分析预警+跟踪服务”机制,实现常态化、跨区域的岗位共享,加强点对点、闭环式劳务协作,抓好返乡回流人员本地就业工作,鼓励企业优先招录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实现脱贫劳动力进京务工规模稳中有增。依托钉钉软件、实训基地等线上+线下培训方式,为农村牧区人口提供劳务技能集中培训,开展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拓宽农村牧区劳动人口创业思路,形成致富合力。2022年,北京市帮助乌兰察布各旗县市区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2.2万人(赴京就业565人,就近就业20849人,其他省份就业634人),其中脱贫人口18688人,各旗县举办劳务协作培训班61期,培训农村劳动力3254人次。
  
  资源倾斜、迁居乐业。聚焦易地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融入”“可致富”,京蒙双方共同推动,积极扶持易地搬迁后续产业,通过设立公益性岗位、建设帮扶车间、发放稳岗补贴等多种形式高质量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2022年,全市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投入帮扶资金900余万元,实施帮扶项目8个,援建帮扶车间34个,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就业2753人。卓资县采取宣传政策、采集信息、分析状况、挂图作战、落实就业、建立台账、张挂福卡“七步法”,通过产业覆盖就业、社区帮扶车间就业、励志岗位就业、社会推荐就业等途径,在五个集中安置区同步规划建成了金鸡扶贫、冷凉蔬菜加工、酱菜加工等项目,建立了“巧手手”帮扶车间,设立了保洁员、信息员等九大励志岗位,创建劳务实训基地,为搬迁群众量身打造就业岗位,真正让脱贫户搬出了新生活、新气象。
  
  示范带动、打造样板。按照“先谋划再规划、先规划再设计、先设计再建设”的工作思路,借鉴北京乡村振兴经验做法,与北京各结对区共同打造3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乡村基础设施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察右中旗投入京蒙协作资金1500余万元,充分利用乳泉村临近黄花沟、乌兰哈达火山两个知名景区的区位优势,以游客落脚点为定位,建设了1200平方米的精品民宿集群和12座高标准日光温室,升级改造了乳泉奶食品厂,将奶食文化和草原旅游相结合,形成别具特色的文化传播和沉浸式旅游体验区,提级改造了党群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成党建主题雕塑广场,配套建设了“绿都驿站”水冲式卫生间,种植了中国北方首个彩色油菜花实验田,打造集吃、住、行,旅、购、游要素齐全、功能配套、温馨宜居、流连忘返的乡村振兴新样板。
  
  人才互动,培塑引领发展“智囊团”
  
  建立挂职交流机制。大力实施干部双向挂职交流,制定出台了《乌兰察布市选派干部挂职和跟岗学习工作方案》,建立完善人才交流合作长效机制,重点围绕医疗、教育等与民生密切相关领域,选派年轻干部和教育卫生领域专业人才到北京市挂职跟岗学习,实现干部人才双向挂职交流常态化。2022年,全市共有8名处级干部、11名科级干部在北京市对口地区挂职锻炼,各旗县市区选派19名科级干部、市卫健委选派48名医务人员、市教育局选派60名骨干教师到北京市跟岗学习。
  
  开展组团结对帮扶。聚焦社会事业协作,强化行业部门统筹,建立常态化人才交流机制,持续推进“组团式”结对帮扶,多领域协作、多方式探索、多层次跟进,着力补齐民生事业短板。北京市70所学校结对帮扶全市83所学校,73家医院结对帮扶全市91家医院,采取优秀教师支教、远程教育资源共享、专家辅导培训和援建重点诊室、开展医疗技术培训、搭建远程会诊平台等措施,让乌兰察布百姓“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来自北京的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
  
  打造人才集聚平台。制定出台了《乌兰察布(京蒙)人才科创园建设方案》以及三个子方案,按照“汇集资源要素、打破地域壁垒、统筹谋划发展”的思路,形成了“一园三区”的空间格局和“一个平台、两个中心、四大基地”的总体架构,为京蒙两地开展人才交流互动、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广阔平台。制定出台了《乌兰察布人才工作“强心活点”工程专项支持政策(试行)》,通过在人才引育、平台建设、服务保障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吸引高层次人才团队向人才科创园集聚。目前,人才科创园已完成投资13.82亿元,拥有自治区级研发机构26家,累计孵化企业56家,在孵企业165家,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00余人,共同为乌兰察布高质量发展输送“智慧养料”。
责任编辑:崔致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