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沓沓整齐的无偿献血卡片,已经有些磨损的献血证,还有“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银、铜奖”等荣誉证书,这些都是牟海峰的“宝贝”,被他小心地收藏在文件袋中,每每拿出,都是满眼的成就感与自豪感。
牟海峰(右)正在献血。(来源:受访者提供)
今年55岁的牟海峰在中国电信乌兰察布分公司工作。谈起第一次献血,牟海峰只用“偶然”两字来形容。2003年,单位号召员工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牟海峰第一个报名,“起初也没什么高大上的想法,只是觉着响应号召,做力所能及的事。”
因为是头一次,难免有些紧张,献血过程中牟海峰出现了短暂的晕厥,“刚扎上针,我就晕倒了,现场一片混乱,后来一旁的人还说,‘怎么一个大老爷们,还会晕针?’”谈及略为尴尬的首次,牟海峰调侃地说道。
也就是从那次起,牟海峰知道了自己的血型为RH(D)阳性,虽算不上十分稀有,但同样是一份“滚烫”的爱,是可以点亮他人生命的热血。
献血分为全血和成分血,无偿献血一般以全血为主。按照规定,健康公民一年只可以献两次全血,每次献血间隔时间不能短于6个月。就这样,从最初的200毫升,逐渐增至400毫升,一年就是800毫升,到现在牟海峰的献血量已达到12600毫升。
除了一年两次的正常献血计划,牟海峰的献血经历中也会出现特殊“情况”。因为平时喜欢看《北京晚报》,2017年的一天,一则紧急寻求RH(D)阳性血源的信息引起了牟海峰的注意,他立即打电话确认,但电话接通的那一刻,却被告知,病人已经去世,“没能帮上忙,心里很不是滋味。”多年后的今天,谈起唯一一次“不成功”的献血经历,牟海峰眼里隐隐地有泪光闪过。
自此之后,牟海峰更加关注紧急召唤血源的消息,北京、天津,只要有需要,无论是自己开车,或是坐火车当天往返,他都义不容辞。
“有人认为献血多多少少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其实不然,就我自身而言,更多的是收获。”牟海峰是个爱好运动的人,每天只要有时间,都要坚持游泳1000米,慢跑10公里。
“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拥有好的运动习惯,才能提供健康的血液,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而每次献血,也能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浑身上下都清爽得很。”在别人看来献血这件“吃亏事”,对牟海峰来说却是“受益匪浅”。
在牟海峰的“热血”记忆中,除了厚厚的献血卡片,获奖证书以及记载着每次出行的车票,还有几件同样被珍视的“小物件”,充电宝、夏凉被、数据线便携盒……它们是每年世界献血者日的纪念品,也是对牟海峰这么多年无私奉献的一种褒奖。
今年夏天出奇得热,老母亲拿着牟海峰送来的夏凉被,骄傲地同邻居、亲友炫耀:“这是我儿子献血得来的纪念品。”知道他刚刚献完血,妹妹总会买来桂圆、红枣说:“哥,你得好好补身体。”媳妇更是心疼地说:“你快歇着,家里活儿不用你干。”接受采访的当天,牟海峰接到市中心血站通知,让他去领取“两免卡”,凭此卡及相关证件可免费游览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免费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工具。
家人的支持以及社会的肯定,更加坚定了牟海峰继续做一位“热血奉献者”的决心。
每年的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也是牟海峰铁定的献血日,“每次看到献血记录,就特别有成就感。”牟海峰在微信朋友圈,发布自己的献血纪录,宣传健康献血知识,他要做无偿献血的“宣传员”,带动更多人加入其中。
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儿子亚东也成了一名无偿献血者,2012年,儿子18岁生日当天,悄悄跑去中心广场献血,“爸爸,我献血成功了!”第一时间知道这个消息的牟海峰骄傲了好一阵子。同样,让他骄傲的还有外甥亚晨,同事梁俊、王永军,朋友金亮……
“每一位热血奉献者,都是攀登生命之峰的引领者。”就像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的赠言一样,牟海峰正默默散发着微光,以生命之血,点亮生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