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化:我在新华林场种树

弘扬蒙古马精神

2023-07-25 09:48

来源:巴彦淖尔广播电视台 作者:王丽娜

A A A

  “我叫杜文化,是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场长。2000年来到林场,在这儿待了22年。现在林下经济有苹果梨,早酥梨,还有梭梭上嫁接肉苁蓉,白刺上嫁接锁阳。那两天还救了只白鹭,伤好了以后就回归大自然了。你看那里面是沙枣,6月6号是总书记来的时候,沙枣正开花呢,闻见可香了。”
 

  杜文化(左)工作中。(图片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1960年,国营新华林场成立。国营新华林场是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唯一的林场。杜文化来到林场工作时,林业工人已经在这里和风沙较量了40年。
 
  这个林场位于河套平原腹地。河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然而农田却一度饱受盐碱化、沙化等问题困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春秋两季黄沙满天飞,种下的庄稼苗苗刚长出一拃高,沙尘暴一来全给埋了,庄稼要种三四茬才能成活。”新华林场场长杜文化回忆说。
 
  “为了保护农田,为了多打粮食,必须要治沙造林。”新华林场1960年成立,1978年将防沙治沙作为主攻方向,先后开展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累计造林面积3.9万亩,目前林场内的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5%。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种树全靠人力。林业工人们形容“种一棵树要磕三个头”,由于条件艰苦、成活率低,大家苦苦渴望小苗尽快在沙地里长成小树。随着现代科技融入造林工作,造林效率和质量得到大大提升。杜文化说,现在用挖坑机20秒就能挖好一个树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参与进造林工作中,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在森林防火监控时进行导航定位。
 
  常年手捧树苗与风沙“搏斗”,杜文化摸索出一套符合当地实际的造林方法。高大的杨树周围,有一座座一米多高的小沙包,上面长着灌木。他们把树种在下风口的沙丘之间,排排小树就像水闸拦水一样将流沙拦住,沙子越积越多,沙丘间的低洼地就变成了土包,实现了沙地锁边治理。
 
  表面不做声,可杜文化心里有想法,让沙漠变得驯服,不仅要吃得了苦,还需要科学的探索。为了寻找科学治沙办法,杜文化与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签订协议,科学治沙,大幅提高种树成活率。“以前造林成活率不到50%,有人质疑我们栽树是白费力气,但我们想,既然有树能活,说明这片地能栽树,只是我们还没找到科学的方法。”杜文化说,“通过不断尝试,现在终于找到了一套因地制宜的方法,讲究树木高矮、粗细、乔灌搭配,成活率也在不断提升。”
 

  满眼绿色的新华林场。(摄影:王丽娜)
 
  随着森林覆盖率的提升,新华林场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有狐狸、斑鸠等84种野生动物和36种野生植物、10余种鱼类在林场安了家,樟子松、云杉等以前难以存活的树种也茁壮成长。看着眼前的苦豆子,杜文化畅想起林场的未来,“林场正在谋划发展林下经济,可以种植肉苁蓉、枸杞,还可以养牛,牛粪还能给树木施肥。”
 
  经过三代林场人锲而不舍地接续奋斗,新华林场累计造林面积3.9万亩,过去2.1万亩沙地缩小到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5%。“我们林业人将继续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努力把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功能完备、牢不可破。”杜文化坚定地说。
  
责任编辑:柔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