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试种一亩田到大规模种植文玩葫芦,从直播卖葫芦到创作生产刻版漆艺葫芦,她的梦想是赋予葫芦更多文化内涵,让葫芦产业发展得更长远,带领身边人共同致富。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三支渠村有一位闲不住的新农人李春霞,通过发展文玩葫芦产业,成功解锁致富新模式。
“直播间的家人们来看这把葫芦,它是一把刻版漆艺葫芦,上面的图案是敦煌壁画中的祥云,祥云的寓意是步步高升,吉祥如意……”在乌拉特后旗民族手工艺基地的工作室里,李春霞正在通过网络直播销售自己的新产品刻版漆艺葫芦,从葫芦的器形到葫芦的制作工艺,李春霞为粉丝们娓娓道来。
李春霞和她的刻版漆艺葫芦。(摄影:张鼎晖)
李春霞今年43岁,以前靠跑出租和种田维生。十年前在机缘巧合下李春霞接触了文玩葫芦,当时她就发现这些葫芦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可以说每一把都有自己独特“气质”,她被深深地吸引了,还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要在葫芦上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让葫芦成为艺术品。
“起初是因为我特别热爱绘画,所以就想在葫芦上作画,然后我就从网上搜集查阅相关内容,发现文玩葫芦在互联网上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趋势,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商机,我就开始自己试种葫芦,从一块田发展到规模化种植,积累了不少种植经验。”李春霞说。
去年李春霞的葫芦种植发展到最大规模,一共种植了十二亩,李春霞也发现得益于河套地区气候、土壤、光照等有利条件,种出的葫芦皮质很厚,有利于长时间收藏。今年李春霞一共种植了九亩葫芦,虽然规模减小了,但是她想今年重点是要保证葫芦的品质,让每一把都成为精品。这几天小小的葫芦苗刚刚吐出新绿,李春霞的生活也越发忙碌了起来,浇水、除草,李春霞精心呵护着这些幼苗。
春种秋收,收获之后还要打皮、晾晒,因为热爱,所以执着,李春霞一直坚持着。2022年秋天,乌拉特后旗民委为李春霞在乌拉特后旗民族手工艺基地提供了一间工作室,农闲时节,李春霞会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直播带货,在介绍产品的同时李春霞还会为粉丝们介绍葫芦蕴藏的文化内涵。“葫芦谐音为‘福禄’,历史悠久……”她的介绍不仅提升了粉丝的购买欲望也受到了一些文人墨客的关注,去年冬天一位四川的工艺美术大师主动联系到李春霞,提出要和她组建团队,创作生产刻版漆艺葫芦。刻版漆艺葫芦是通过临摹手法,把敦煌壁画及川剧变脸等经典的元素绘制到葫芦上。
“刻版漆艺葫芦的制作并不复杂,工人经过培训之后一天可以制作5至6把。所以刻版漆艺葫芦很适合大规模生产,另外我们也想通过葫芦产业的发展来传承中国的文化,这是一条传承之路,也是一条创新之路,之后我们想赋予葫芦更多的附加值,让它发展得更长远。”李春霞说。
李春霞团队创作生产的刻版漆艺葫芦。(摄影:张鼎晖)
如今,李春霞团队的刻版漆艺葫芦已经成功申请到了国家专利,这也更加坚定了李春霞发展葫芦产业的信心。李春霞还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每亩地可以产出葫芦大约400把,400把葫芦中有通货也有精品价格不等,去年李春霞销售没有经过绘制的素葫芦,每亩地的收入在两万元左右,所以她也对今年的收成充满希望,同时她也想带动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共同发展葫芦产业。
李春霞说道:“下一步,我想重点发展互联网产业,我很看好互联网的发展前景。明年我想雇一部分工人来进行葫芦种植和采收等,也可以带动当地一部分人就业。然后我想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直播带货上,不光是带我自己的产品,也可以帮助乌拉特后旗手工艺基地其他的老师带货,带动他们共同富裕,为家乡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