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河套小麦进入灌浆期,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新公中镇旭日村粮食种植示范园区,6000多亩小麦长势良好。园区种植的小麦品种为巴彦淖尔市自主研发的国审品种“巴麦13号”,该品种具有较好抗病性、抗倒伏能力、稳产高产等突出优点。据村民朱建平介绍,村里从去年开始试种“巴麦13号”,产量能在每亩1200~1300斤,相比传统品种每亩要高出200~300斤以上。
即将成熟的河套小麦。(摄影:马崔宇)
好种子是小麦产业提质增效、增加麦农收入的关键。只有选育出优质、高产、多抗的小麦新品种,掌握了河套小麦种植的核心技术,才能掌握河套面粉的话语权。河套灌区是国家重要的优质小麦生产加工基地,河套小麦不仅种植面积大,还是全国乃至世界优质小麦的代名词。但是,由于过去40多年来种植单一的小麦品种,在产量、抗病性等方面出现了一定的退化,不利于当前品质化、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们从2006年开始选育新的小麦品种,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从两万多份材料中选育出了“巴麦13号”。该品种对河套地区气候、土壤等条件的适应性最好,所产小麦颗粒饱满,面粉筋度、蛋白质含量、矿物质含量最优,一般年份每公顷产量在4500公斤以上。2022年,“巴麦13号”开始在巴彦淖尔市大面积转化示范,亩产最高在1200多斤。
科河699是巴彦淖尔市科河种业的拳头产品,经国家谷物中心检测,其粗蛋白含量达11.06%,是我国目前蛋白含量最高的玉米品种之一。2017年,科河699通过内蒙古自治区的审定。科河699适应性广,西北、东华北、黄淮海三大玉米主产区等20多个省区都可以种植,目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750万亩。作为巴彦淖尔本土制种龙头企业,科河种业从2012年开始与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原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李建生及其团队合作,走产、学、研、推道路,建立博士科研专家工作站,先后选育出科河699、中农大751等玉米新品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今年,巴彦淖尔市将实施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计划,在种业振兴、新品种培育等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在良种化水平提升方面,持续扩大小麦原良种、玉米杂交种等种子繁育基地面积,良种繁育基地面积稳定在3万亩以上。同时,继续建设6个“看禾选种”平台。计划到2025年巴彦淖尔市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面积达到4.5万亩,培育内蒙古自治区级核心育种场5个以上。
如今,种子已成为巴彦淖尔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蓝图上的“主角”之一。巴彦淖尔市将以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基因库为依托,收集、保存、开发利用粮食、瓜果蔬菜、野生沙生植物等种质资源,为作物新品种选育提供物质基础,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西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到2025年,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基因库和现代种业产业园项目区将建成“一区多园N基地”。一区,即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基因库和现代种业产业园,完成10万份河套地区农作物及野生植物种质资源、10万份土壤样品的收集保存;建设种质资源圃60亩。多园,即建设小麦、玉米、向日葵、沙生植物、瓜果蔬菜等多个种业专项产业园。N基地,即建设若干良种繁育基地。届时,项目区可形成保存、鉴定、评价、选育功能齐全的一体化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体系。
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随着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基因库的建成,巴彦淖尔市育种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今年,巴彦淖尔市开展的种业振兴行动,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良种化水平提升、优势特色品种培育“三大工程”,推动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基因库升建为国家级种质基因库,新建种业园区8个,推动现代种业保育繁推一体化建设,努力做到种源自主可控、种业科技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