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网格员变身“红色跑团”穿梭在小区楼院,“红色物业”让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更强,“产业党委”让村民们“钱袋子”越来越鼓……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这样的一根根“红色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一个个务实管用的党建举措,推动东河区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为建设宜居东河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多维培养 提升“领飞本领”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
近年来,东河区持续完善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全面提升村干部工作能力,特别是“一肩挑”队伍综合能力。通过培养发展村委委员入党、吸收优秀党员等方式,不断压实党建引领职责。同时,选派49名副科级领导干部为乡村振兴指导员,为乡村振兴发展助力添彩。
面向街镇党工委副书记、组织委员及村社书记开设“红色智慧课堂”,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难点、热点问题,以“实战观摩+分享交流”的形式深入交流互学,促进实战经验与业务水平双提升。
东河区沙尔沁镇鄂尔格逊村党支部书记胡威伟表示:“我们到山东省烟台市参加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培训,让我拓展思维,开阔眼界,为鄂尔格逊村推进千亩韭菜种植基地建设提供了发展思路和方向。”
千亩韭菜种植现场。(摄影:吴涛)
党群携手共筑“红色蜂巢”
“我年纪大了,腿脚不便,在家门口就能买到质优价廉的新鲜蔬菜和应季水果,网格员还会送货上门,让我们这些老年人少跑路,得实惠……”谈起社区设立的“智慧售货平价果蔬V店”,家住东河区杨圪塄街道东脑包社区的居民们脸上洋溢着笑容。
东河区创新推行“157N”网格化治理模式,集众智聚合力,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辟本地特色农副产品代销点和线下提货点,社区网格员也化身“蔬菜配送员”,让居民少跑路,享实惠。目前,已建成线上直播间1个、线下提货点3个,21组蔬菜自助售卖机投入使用。
将党组织建在群众“家门口”,东河区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进行串联、编织,建立起“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的五级党组织体系,成立网格党支部247个、楼栋党小组362个,推动党的组织贯通到基层治理的每一个“神经末梢”;构建社区“红色阵地”,深耕“党建+物业”体系,打造红色物业示范点23个,通过居民“点单”,社区“下单”,物业管理公司“接单”,实现三方联动;协商解决小区物业管理棘手问题960余件,真正从“两家人”变为“一家亲”。
党建“红”引领产业“兴”
初夏,东河区沙尔沁镇什大股村大棚内种植的“黑鲨西瓜”已初结硕果,过不了多久,头茬西瓜就将上市。
什大股村党支部以打造十个千亩特色示范种植片区为契机,打造千亩“黑鲨西瓜”特色种植品牌。8名村班子成员带头承包120亩土地种植“黑鲨西瓜”,探索“一地两茬种植”新模式,多渠道拓宽农民收入来源,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
“村委会领着大家,一起走新路干产业,现在赚钱门路多,村民们钱包也鼓了,大家伙儿心里都高兴。”正在西瓜地里忙碌的什大股村村民李强的脸上满是笑意。
抱着硕大的“黑鲨西瓜”,村民喜笑颜开。(摄影:吕必得)
近年来,东河区探索“产业党委”新模式,充分发挥“雁阵效应”,将党建引领的“组织力”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生产力”,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和产业带动强村富民的新路,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下一步,什大股村党支部将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充分利用依山傍水的优势,实行‘企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模式,打造好农旅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让什大股村的天更蓝、水更清,让村民生活更美好。”什大股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苗新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