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乌拉特草原芳草如茵,生机勃勃。走进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沙德格苏木呼和温都尔嘎查合作社马养殖基地,整齐的马厩一字排开,一捆捆草料像大块积木一样整齐码放在棚内,堆得像小山一样高,一匹匹骏马正吃着草料,一派悠然自得的景象。
“一匹生产母马养殖一年,年底可以分红3000多元,合作社也可以获利。我们看中的不是单纯售马的利润,而是形成产业链后,通过马匹改良、孕马尿、马肉、奶制品深加工等带来的利润。”牧民王玉成说。
牧民王玉成正在给马戴笼头。(摄影:叶磊)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近年来,乌拉特前旗沙德格苏木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作用,紧紧围绕“一中心四驿站”(发展以苏木集镇为中心,不断向四个嘎查延伸发展的集旅游、文化、餐饮于一体的全域草原文化旅游特色品牌)发展定位,着力培育嘎查特色产业,不断推进嘎查集体经济行稳致远,以产业振兴为抓手助力乡村振兴,以组织振兴引领嘎查全面发展,做好“党建+乡村振兴”大文章。
位于沙德格苏木中东部的呼和温都尔嘎查常住牧民100户278人,拥有面积25万亩的天然草场,这里的牧民以养殖羊、牛等牲畜为主,年存栏牲畜达4万余头(只)。该嘎查党支部结合嘎查一直有养殖蒙古马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特色,通过入户走访和市场调研,由嘎查“两委”牵头,人大代表建言献策,确定围绕马产业做文章的发展思路。
牧民都仁正在给嘎查合作社的马添草料。(摄影:叶磊)
有了思路接下来就是要考虑怎么干。一方面沙德格苏木人民政府积极帮助该嘎查向上级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另一方面由嘎查党支部书记领队,组织部分嘎查人大代表和养殖人才前往乌拉特中旗实地观摩马奶加工车间、设施设备和生产过程,向当地合作社学习交流酸马奶加工制作方法和市场运作等马产业发展情况。通过党支部书记领办合作社“联产联业、连股连心”方式,充分调动资源、资产、资金和闲散劳动力四大要素,实行“党支部+合作社+牧户”共创模式,搭建起集体经济发展平台,以“红色股份”推动集体经济“增长极”,为嘎查“量身定做”了一本致富经。同时,吸引经验丰富的养殖大户、有带富能力的“致富能人”以及返乡创业大学生、牧区“土秀才”进入马产业链,为集体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沙德格苏木呼和温都尔嘎查合作社马养殖基地。(摄影:叶磊)
目前,合作社有养殖场地6亩,种马6匹,改良母马84匹,每年预计出栏马驹72匹,年产熏马肉10080斤、马奶43200斤,合作社5年总收益约142万元,同时,合作社还计划优先给困难户提供就业岗位,帮助他们就近务工,实现增收。
“入股合作社,年底有分红,我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受益牧民都仁笑呵呵地说。目前,像都仁一样在合作社入股的社员还有22户。
谈到下一步发展,嘎查党支部书记赵彬彬说:“下一步,我们结合草原旅游业发展,将从国外引进优良公马进行整体改良,发展以观赏、骑行、表演、比赛为内容的旅游服务业用马,推动马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多元化发展,做大做强马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让嘎查牧民就近就业、踏上增收致富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