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沿着208国道一路向北,大约120公里,就走进了察右后旗土牧尔台镇。
土牧尔台,历史上是旅蒙商路的驿站,曾经成为乌兰察布北部最繁华的集镇。但随着时代变迁,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这里逐渐变成全市最贫困的乡镇之一,2017年全镇农村常住人口3723户8985人,其中1629户3296人是贫困人口,贫困率高达36.7%。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土牧尔台镇党委、政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结合群众意愿,在原有马铃薯、杂粮、肉羊等产业基础上,重点培育发展了菌菇、肉牛、蛋鸡三大特色产业,帮助各村壮大了集体经济,鼓了村民腰包,成功撕下来贫困标签,拉开了乡村振兴的大幕。
“小蘑菇”撑起“大产业”
2019年,镇党委、政府抢抓易地扶贫搬迁的契机,对新建村旧址、闲置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和全面复垦,将240亩复垦土地用于发展菌菇产业。先后使用扶贫资金1540万元,建设温室大棚62座,其中建设发菌棚20座、出菇棚42座。
扶持当地蘑菇种植企业,按照“政府建棚、企业引领、村民参与”发展模式,与新建村村委建立合作关系,以每年25万元租金租赁温室大棚,保证集体收入。
2020年,公司销售收入360万元,带动村集体收入20万元,开辟就业岗位80多个,务工群众每人年均收入2万多元。
正在基地剪蘑菇根的村民王风英说:“政府建设的蘑菇基地特别好,像我这样六十七岁年纪的人,地里的重活干不了,坐在这里还能轻松地赚一份额外的钱。”
与此同时,菌菇基地还带动周边不少村民在自己家里种植蘑菇,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壮大和群众增收的双赢局面。
察右后旗土牧尔台镇新建村食用菌种植基地。(摄影:郭晓艳)
肉牛产业“犇”起来
坐落在土牧尔台镇大西村的千头肉牛养殖基地,新引进的400多头安格斯基础母牛,每天清晨随着饲养员的呼唤,悠闲自在走进棚里咀嚼饲草,村支书付东伟则在一旁仔细观察着每一头牛的长势。
付东伟告诉我们:“肉牛养殖的主要喂养饲料是青贮玉米,所以我们鼓励村民积极种植青贮玉米,这样我们种植的青贮玉米就可以以每吨300元的价格直接向肉牛养殖基地销售,既节约了企业的运输成本,也保障了村民稳定增收。”
他们发展养牛基地,采取的是“村委会+企业”托养模式,即政府利用扶贫资金购买母牛,委托企业负责饲养,并向村委会每年每头支付1000元的租金。村企初步商定合作期6年,合作期满后,企业返还村委会同样数量不少于所购牛月龄及体重安格斯肉牛。这样既保证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又联结了村民的利益。
镇党委书记陈治国说道:“镇里正在引进牛肉深加工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利益联结,把牛肉制品打造成旅游商品,让肉牛养殖户奔跑在小康路上。”
察右后旗土牧尔台镇大西村肉牛繁育养殖基地。(摄影:郭晓艳)
把蛋鸡变“金鸡”
镇里的大南坊村,历史上就有养殖蛋鸡的传统,在脱贫攻坚战中,镇党委、政府动员村里的养鸡能手发展蛋鸡养殖业。
镇里用1000万元扶贫资金在大南坊村建设以蛋鸡养殖、鸡蛋销售和有机肥加工销售为主的蛋鸡养殖基地,引导扶持发展蛋鸡养殖业。
目前,已建成蛋鸡舍5栋,养殖蛋鸡10万羽,每年产蛋360万斤,按市场价4元/斤,每年产出价值约1400万元。
一方面,蛋鸡养殖基地使用土地为村民集中流转土地,共900余亩,村民每亩土地流转收益230元,同时企业每年向大南坊村委会支付基础设施建设总费用的5%租赁费。
另一方面,村委会牵头成立了易阳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把鸡场产生的鸡粪作为有机肥原料进行销售,年销售收入10多万元,有效壮大了集体经济。
与此同时,项目还带动周边村民积极发展养鸡业,村民与企业建立销售联系,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村民麻凤林说:“我在基地学习了标准化蛋鸡养殖技术,下一步我也准备在家里养殖蛋鸡,企业定期收购,不愁活鸡和鸡蛋的销路,每月都有固定收入。”
察右后旗土牧尔台镇大南坊村蛋鸡养殖基地。(摄影:郭晓艳)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镇党委书记陈治国说:“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长远之计。下一步,我们镇党委、政府将把发展产业作为推动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把菌菇、肉牛、蛋鸡等重点项目作为村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带动全镇群众继续扩大产业规模,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乌兰察布市委政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