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有力量|包头:创新让梦想照进现实

特别推荐

2024-01-03 15:33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A A A

  创新让梦想照进现实
  ——感受新质生产力在“草原钢城”的有力脉动
  实践有力量调研组

  2023年10月,《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重磅发布。全区各地铆足劲头,努力把支持政策变成具体项目,推动《意见》落地落实,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日前,实践有力量调研组赴包头市实地采访,来到稀土应用产业链前沿,探访硅产业领域头部企业,深入先进制造业生产一线,倾听新质生产力在“草原钢城”这个老工业基地上的有力脉动,感受科技创新给包头市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澎湃动能。
 
  稀土: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在白云鄂博矿区,高6.8米、载重170吨的重型矿卡在巨大的矿坑里往来穿梭、井然有序,驾驶室内却看不到驾驶员。

  “赛博”采矿的“硬核”场景在白云鄂博矿区早已不是新鲜事。早在2019年5月,全球首个“5G智慧矿车无人驾驶”项目即在白云鄂博铁矿主矿东区投入运营。随着数据模型、图像识别、边缘计算、位姿定位、通信网络、两化融合等创新技术在白云鄂博落地生花,一系列采运智能远程操控改造接连实现。预计到2024年底,白云鄂博铁矿电铲、液压铲、钻机、排土机、边坡钻、破碎机等将全部实现智能远程操控。
 
  白云鄂博矿区无人驾驶矿车正在装载矿石。(来源:“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学习强国号)
  
  白云鄂博矿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矿,也是世界少有的全稀土元素矿。已探明稀土资源工业储量4350万吨,占全国总量的83.7%、占全球总量的37.8%。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发挥好战略资源优势,加强战略资源的保护性开发、高质化利用、规范化管理,加强能源资源的就地深加工,把战略资源产业发展好。

  国务院《意见》进一步明确,将包头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基地和全球领先的稀土应用基地。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2023年9月,稀土高新区《建设“两个稀土基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及7个配套方案正式出炉。目前包头正在致力打造国家级稀土交易平台,推动包头稀土产品交易所完善管理机制,支持物流仓储和质检等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进入交易所交易,力争尽早推出稀土价格交易“包头指数”。

  稀土产业链的延伸拓展也初见成效。在金蒙汇通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小平在实验室暗房向记者展示了使用稀土抛光粉抛光过的玻璃圆片。照明灯打开,抛光前后的两排玻璃并列展示,抛光后的玻璃片纯净透明、光滑通透。记者刚开始甚至没有观察到抛光后镜片的存在,多次调整角度后才拍出了两组玻璃的对比照片。
  

使用稀土抛光粉抛光过的玻璃圆片纯净透明。(摄影:冯济东)
  
  这只是包头在下游稀土应用方面持续创新的一个缩影。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支持,包头稀土产业正加速向产业链高端攀升。
  
  硅产业:逆势突围底气十足
  
  采访过程中,各家企业普遍反映硅产业在2023年处于低迷状态。“2022年光伏产业链价格上扬,硅料价格暴涨。2023年硅料市场整体疲软,价格暴跌。”鑫元硅材料生产运营部刘亚洲介绍道。

  然而在行业逆势里,包头市硅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却底气十足。

  企业的底气从何而来?来自于“世界绿色硅都”的全方位赋能。

  2023年5月,包头市被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授予“世界绿色硅都”称号。

  包头之所以成为“世界绿色硅都”,在于其“世界级”的产业规模和协同配套。目前包头已成为全国首个光伏产业产值超千亿元城市,形成了从工业硅到晶硅、电池片、组件的完整产业链,是全球光伏产业链配套率最高的城市。按照规划,2025年包头市晶硅产值将占到全国的50%、全球的45%。产业集聚为链上企业带来的是稳定的原物料供应、低廉的运输成本和摊薄的研发费用,企业得以随时调整生产适应市场变化。
  

包头晶澳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组装光伏板。(摄影:冯济东)
 
  包头之所以成为“世界绿色硅都”,在于其“世界级”的绿电支撑。2023年包头市新增新能源建设规模372.4万千瓦,较前一年增长37%;包风1输变电建设工程仅用10个月,创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最快建设纪录。到2025年,包头市光伏产业使用绿电比例将达到40%以上。相较于火力发电,绿色能源成本低廉,充足的绿能供给为包头市硅产业创造了难以复制的成本优势。

  包头之所以成为“世界绿色硅都”,更在于其“世界级”的技术研发。云集包头的硅产业头部企业都拥有着引领行业的技术优势,已形成百家争鸣、百舸争流的局面,更多新技术、新工艺落地生根,既助推产业发展跑出了“包头速度”,也成为包头市硅产业屹立全球行业前沿的硬支撑。

内蒙古通威高纯晶硅有限公司生产的棒状硅。(摄影:冯济东)

  以技术创新实现逆势突围,包头正在深度破题。

  通威、大全、新特等头部企业采用的改良西门子法,是目前生产多晶硅最为成熟、最容易扩建的工艺,其技术开发已经相当完善,企业的生产成本可以压缩到行业最低水平;协鑫采用硅烷流化床法多晶硅生产技术路线,具有流程更短、生产效率高、可连续生产、含碳量少等优势,在可预见的将来可以实现持续优化,降本空间巨大;双良、弘元、晶澳、阿特斯、美科、东方日升等头部企业采用的直接法,是目前国际领先且应用最广的单晶硅生产工艺;弘元、晶澳等企业的金刚线切片技术,是当前主流的切割工艺,在降本增效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双链赋能之下,链上企业自然对逆势突围底气十足。

  “世界绿色硅都”这个称号,包头当之无愧。
  
  先进制造业:前景广阔
  
  热轧机轰鸣,隔着厚厚的隔热玻璃,数控操作间里仍能感受到下方生产线上传来的热量。火红的管坯在万能轧钢生产线上被穿孔贯通,经过轧制、锯切、精整、矫直等工序,在生产线末端变成一根根数十米长的特种钢管。

  这是记者在包钢钢管有限公司生产线上看到的火热场景。据介绍,这种钢管在铸坯时加入了稀土材料,能够应用于石油输运、极端气候等特殊场景,目前国内只有几家钢厂能够生产。
 

包钢生产车间内的钢轨生产现场。(摄影:冯济东)
 
  稀土钢、高速钢轨、管线钢……近年来,包钢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技术创新步伐加快,产品不断向高精专迈进。稀土产业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给包钢这样的传统企业提供了新的材料选择,助推其革新工艺、生产创新产品,向先进制造业不断迈进,实现产业升级,在全球市场上“攻城略地”。

  在科技创新方面受惠于工业门类齐全的企业,包钢绝非孤例。南高齿(包头)传动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齿轮箱研发、制造、维修服务的高技术装备制造企业,产品质量及交付率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全球每新增3台风电主齿轮箱就有1台来自南高齿制造。

  南高齿(包头)传动设备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正在移动已经生产好的齿轮部件。(摄影:冯济东)

  配套的相关企业已经在包头投产落户。包头已形成年产风电整机1200套、发电机1000台、齿轮箱800台、叶片1600套、塔筒49万吨、法兰锚栓1.3万吨、变桨偏航减速机500台的产能规模,基本形成了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在包头落户的内蒙古北科交大机器人有限公司也已经为风机制造业针对性开发了智能生产线并已投入使用。

  在包头推动以科技创新驱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北奔重汽选择转换赛道,换道超车。
 

北奔重汽生产的新能源重卡排列整齐,正等待交付。(来源:包头市委宣传部)

  2018年5月以来,该企业重点发力新能源重卡,已开发牵引车、自卸车、宽体车等多款成熟产品,受到市场的普遍认可。2023年5月24日,北奔重汽与协鑫集团举行了首批1000台北奔移动能源重卡交车仪式;9月20日,北奔重汽首台插电式混合动力牵引车成功交付河北客户。

  北奔重汽的赛道转换不仅仅局限于动力形式的转变,更拓展到由传统制造业思维向数据处理应用思维的转变上。

  走进北奔重汽的数据处理大厅,墙上的大屏幕清楚准确地显示着新能源重卡的实时运营情况。针对客户的用车与管理需求,北奔重汽开发了“北斗鑫”车联网+“E智行”APP。其所售出每一辆新能源重卡的每一个驾驶行为都被传感器记录上传,行车数据传回处理大厅被储存分析。以某企业车队为例,通过对用车数据进行分析,单单是规范发动机怠速运转一项管理改进就可为该车队每年节省上百万元成本。

  稀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硅产业逆势突围,先进制造业前景广阔。科技创新不仅助推包头主要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还解开了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形成链式反应的第一个“化学键”,助力实现“回到历史最高水平,重振包头雄风”发展目标,驱动着“草原钢城”大踏步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调研组成员:唐勇 王晓 赵国刚 冯济东;执笔:冯济东)
责任编辑:张姝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