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广袤的草原,活跃着一支支乌兰牧骑。他们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各族人民送去文艺节目,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兰牧骑就是其中的一支。
乌审旗乌兰牧骑成立于1960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最早成立的乌兰牧骑之一。它不仅多次被评为全区“十佳乌兰牧骑”“一类乌兰牧骑”“优秀乌兰牧骑”,还先后荣获全国“服务农牧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全国“三下乡”先进集体、“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2021年,乌审旗乌兰牧骑被列为全区新时代乌兰牧骑政治建设示范队。
60多年来,乌审旗乌兰牧骑共演出7000余场,观众100多万人次。金花、道尔吉、巴德玛等一批艺术家都是从这里走向全国,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接力奋斗,陪伴了无数草原儿女的成长。
草原边、河流畔,留下了演出车的辙印;农家院、蒙古包,回响着悠扬的音符、跳动着曼妙的舞姿。
“乌兰牧骑又来了!”“他们过来,就好像亲戚回到家,我们十分开心、热烈欢迎!”乡亲们都说,“如果一年不看几场乌兰牧骑的演出,就感觉生活中缺少了什么。”
60多年来,乌审旗乌兰牧骑始终坚定一个信念,那就是跟党走;坚持一个方向,那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守一个理想,那就是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是舞台;哪里有需要,就把演出送到哪里——这是乌审旗乌兰牧骑始终不变的初心和使命。
多年来,乌审旗乌兰牧骑年均下基层140余场次,不仅为百姓送去了精神食粮,还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工作之余,他们与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台上,他们是一专多能的演员;台下,他们是图书员、理发员、电影放映员、修理员。他们和农牧民一起,剪羊毛、挖井、打草、搓绳子。他们的足迹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世界传播内蒙古的声音,播撒文化交流的种子。
多年来,乌审旗乌兰牧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倾听群众心声、观照人民生活中创排文艺作品。他们创作了民族风情歌舞《敖包相会》《玛乃乌兰牧骑》、蒙古剧《草原不落的歌》《黑缎子坎肩》、歌舞晚会《萨拉乌苏儿女心向党》、歌舞剧《绿色的守护》等千余件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荣获“五个一工程”等国际国内大奖近700项。
多年来,乌审旗乌兰牧骑探索走出了一条‘演出+服务+发展’的路子。“一专多能,是服务基层的文艺队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乌审旗乌兰牧骑第十三任队长苏雅拉达来说,“作为新时代的乌兰牧骑队员,我们要做党中央与人民的‘连心桥’,做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的‘宣传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示范队’、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服务队’、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的‘文艺队’,在加大惠民演出力度的同时,常态化开展文艺辅导、为农牧民直播带货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乡村振兴。”
乌审旗乌兰牧骑队员始终难以忘记2018年6月29日这天,“当队伍在乌审旗嘎鲁图镇斯布扣嘎查为牧民演出的时候,古稀老人乌云陶格斯将自己一针一线绣好的乌兰牧骑队旗赠给我们。面对如此温暖珍贵的礼物,大家都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不由自主地双膝跪下接过老额吉沉甸甸的心意。”苏雅拉达来激动地说,“到现在,这面旗子跟着队员们走遍了乌审大地。”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乌兰牧骑经常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玛奈(蒙古语意为我们的)乌兰牧骑’,这个称呼的分量如同黄金般珍贵,这是牧民群众对乌兰牧骑的真情。”苏雅拉达来说,“时代在变,但是乌兰牧骑‘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的优良传统没有变。乌审旗乌兰牧骑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到人民中间去,不断把心和老百姓的心贴得更近、更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