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时代 体育与梦想一同出发——写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五届运动会开幕之际

特别推荐

2023-08-07 18:56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A A A

  空闲时间,不少人跟着网络直播打卡健身;广场上,轮滑成为青少年的潮流运动;夏日里,游泳成为众多市民的避暑选择……时下,人们参加体育运动、健身活动的热度持续升温。

“律动北疆 舞动冬运”健身操舞展演。(图片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

  项目层出不穷,形式花样翻新,运动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为人们幸福生活铺就健康底色。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关乎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 

  纪念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题词71周年内蒙古体育社会组织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图片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全区上下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不断完善“大体育”的格局,全面推进体育强区和健康内蒙古建设,全区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成绩辉煌,体育产业亮点纷呈,体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群众体育:蓬勃发展风正劲

  近期,社交媒体上不少大学生晒出自己夜爬呼和浩特大青山观日出的经历。他们呼喊:“青春没有售价,单车直达山下。”

爬大青山看日出。(图片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

  “爬大青山看日出”作为一种群众性健身活动迅速“出圈”,在网络上引发高度关注。

  随后,众多不同年龄段的市民也加入了“爬大青山观日出”的队伍,用行动感受运动的美好,用脚步丈量美丽青山。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从燃遍大地的“马拉松热”,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冰雪运动,群众体育正在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多,人们对生活品质和身体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健身意识显著增强,由过去被动的“要我锻炼”变成了如今自觉的“我要锻炼”。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高度重视人民体质和健康工作,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区全民健身事业也步入发展快车道。

  体育社会组织快速壮大。全区性体育社会组织数量和项目覆盖率逐年增长,已从党的十八大前的不足20家,发展到现在的124家,旗县级以上体育社会组织多达2350个,形成了覆盖全区旗县(市、区)的体育社会组织网络。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体育社会组织网络让全民健身的“毛细血管”更加畅通发达,推动了体育社会组织与全民健身深度融合发展。体育社会组织通过开展“科学健身草原行”“科学健身大讲堂”以及科学健身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对群众进行健身专业指导,为人们送上免费的“健康福利”。

  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日”、“欢乐草原·健康内蒙古”全区全民健身运动会、内蒙古草原休闲体育大会等影响力扩大,社区运动会等小型多样的赛事活动吸引力增强,全国、全区运动会群众赛事活动发挥着“全民全运”的“溢出效应”。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带动了群众冰雪运动发展。全区各地加强冰雪运动场地设施建设,搭建“玩冰乐雪”大舞台,让习惯“猫冬”的人们走出家门,感受冰雪运动魅力。

内蒙古体育社会组织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图片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

  以赛促练,群众参与健身活动的热情不断飙升。据统计,全区每年平均开展赛事活动2000多项次,参与人数约500万多人次。目前,我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比达36.7%。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焕发生机。内蒙古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少数民族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发展了射箭、赛马、赛驼、搏克、蒙古象棋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和祭敖包、那达慕等文化体育活动形式。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五届运动会“巴音孟克杯”国际式摔跤项目比赛。(图片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

  坚持把发展传统民族体育作为“贯彻民族政策、增进民族团结”和“增强体质、振奋精神、造福人民”的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加强传统民族体育保护传承,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训基地,推动民族体育项目走进校园。1985年至今,内蒙古已成功举办了十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区各族人民以团结一心、守望相助、健康向上的风采风貌,展现了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民族体育力量。

竞技体育:奋勇拼搏争上游

  东京奥运会赛场上,拳击运动员李倩一路披荆斩棘收获银牌;中国女子篮球联赛(WCBA)热血的较量中,内蒙古农信女篮的姑娘们顶住压力、全力拼搏,捧起两座冠军奖杯;2022北京冬奥会,我区5名运动员从容出征,书写内蒙古冰雪运动的历史新篇……

中国女子篮球联赛比赛现场。(图片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

  身处激动人心的竞技场,内蒙古运动健儿用昂扬的斗志、拼搏的精神,为内蒙古竞技体育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荣誉。

  一项项荣誉的取得,不仅凝结着运动员、教练员的顽强拼搏和辛苦付出,更映射着我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和发展模式的完善创新。

  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坚持抓重点、强优势、补短板,突出集约效应,优化发展结构,提升科学训练水平,逐渐形成了以拳击、摔跤、柔道、射箭、马术、曲棍球、竞走等为重点的优势项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运动人才,多个运动项目竞技水平实现突破,比赛成绩亮点纷呈。

赛马项目比赛现场。(图片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

  “十三五”期间,我区运动员在重大体育赛事中获得498枚金牌、449枚银牌、595枚铜牌。

  运动训练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建立集训练、科研、康复、检测、大数据分析于一体的智能化、科学化、综合化训练保障平台。建设运营内蒙古体育医院,在我区建成国家体育总局亚高原训练监控与机能评定重点试验室,为国家和自治区运动员开展亚高原训练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国家北方足球训练基地建成,填补了我区体育建筑史上冰上和足球项目的空白。

冰雪运动。(图片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

  支持和鼓励盟市发挥自身优势,创建国家级、自治区级综合性或单项训练基地。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科研、运动康复、运动器材研发等实体。

  后备人才基础不断夯实。以构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和改革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重点,优化梯队建设,深化体教融合,夯实参与基础,号召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优化后备人才布局,扩大青少年运动员注册人口,实现了全区旗县(市、区)青少年业余训练组织全覆盖。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五届运动会小篮球项目。(图片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

  全区现有青少年后备人才基地114个,青少年体育示范俱乐部109个(家),射击、田径、举重、乒乓球、游泳等41个项目注册6万多名青少年运动员,每年开展30余项竞赛。

体育产业:“破圈强链”谋发展

  7月9日,2023呼和浩特马拉松鸣枪开跑,1.5万名参赛者“纵马青城”。运动点燃了激情,也带火了体育产业,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充分释放。

2023呼和浩特马拉松。(图片来源:新华社)

  对于马拉松参赛者来说,装备自然必不可少。从跑鞋、运动袜、压缩衣裤等运动装备,到太阳镜、耳机、手表等穿戴装备,再到护膝护腕等防护装备……购买这些装备在“烧钱”的同时,也拉动了运动用品消费。

  以“跑”为媒,“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多人消费”成为跑者的常态。打卡热门景点、品尝当地美食、购买特色商品……相关体育消费链条快速延展。

  体育消费热情澎湃。促进体育消费转型升级,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新消费热点,推动体育、购物、文娱、餐饮、观光等业态融合发展,实现从传统的体育制造用品初次消费向娱乐性消费、观赏性消费转型。我区体育产业基本形成了以竞赛表演和健身休闲为驱动,体育场馆、体育培训、体育传媒等业态协同发展的格局,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体育产业总规模稳步增长。经核算,2021年全区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444.8亿元,增加值为206.5亿元。与2020年相比,体育产业总产出增长23.0%(未扣除价格因素,下同),增加值增长25.3%。从体育产业内部结构看,体育服务业增加值为169.8亿元,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2.2%;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增加值为34.0亿元,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增加值为2.7亿元,占全部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3%。

国家北方足球训练基地。(图片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

  体育产业融合初见成效。因地制宜、错位发展,以特色项目为引领,推进建设“体育+”多种功能叠加的运动特色小镇。与东北三省体育和旅游部门联合成立“东北区域体育旅游联盟”。支持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利用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赛事、精品线路、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等品牌效应,以运动项目产业化发展为核心,打造车、马、冰雪、那达慕等品牌赛事。积极培育“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体育+医疗”等逐渐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增长极。(实践全媒体记者 王丹)

  “律动北疆 共绘冬运”青少年共绘冬运百米长卷。(图片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 
责任编辑:柔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