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长期主义者的胜利

识见评论

2025-08-15 09:47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A A A

  01

 

  8月7日,人民日报发布文章《“长期主义”就是“戏比天大”》,作者为电影《戏台》导演、主演陈佩斯。

 

  这篇文章,陈佩斯以自身创作经历诠释了“长期主义”即“戏比天大”的坚守——对艺术细节的极致打磨、对观众的敬畏之心、对文化根脉的尊重。

 

  《戏台》没有流量明星,没有热搜话题,可能也不会成为票房冠军,但它却像一杯陈年老酒,入口温和,后劲十足。

 

  很多年轻人也跟着二刷三刷,说“原来不用特效和流量,电影也能这么好看”。

 

  有观众在网上留言,“看完《戏台》,突然觉得心里踏实了,原来认真做事的人,真的会被看见。”

 

  《戏台》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长期主义者的胜利。

 

  02

 

  一个长期主义者,讲究的是慢工细活。

 

  《戏台》最早是话剧,2015年首演时,没多少资本看好。

 

  故事讲的是民国军阀混战时期,一个戏班后台的荒诞事,京剧名角“霸王”要演《霸王别姬》,却被闯进来的军阀、逃兵、票友搅得鸡飞狗跳,假霸王顶替真霸王上台,草包大帅逼着戏班改戏。

 

  为了这个故事,陈佩斯磨了整整8年,光是剧本,就改了27稿。

 

  有人说陈佩斯“太较真”,他却说,“观众可能不懂戏班的规矩,但他们能看出你用没用心。”

 

  打磨,并不意味着要完全迎合受众喜好,而是要俯下身听听更广泛的声音,“让花钱不能跑偏,让创作不能生锈,让艺术直抵人心,让作品赢得口碑”。

 

  

  图片来源:电影《戏台》官博

 

  当年,京剧大师梅兰芳为提升《霸王别姬》的艺术效果,在30多年里不断对虞姬形象作出新诠释。他说,“艺术永无止境,我不断地演,就会继续地改。”

 

  话剧版巡演时,陈佩斯从没停下过打磨的脚步。观众提出的意见,他都会改,400多场巡演,每场的细节都不一样。

 

  人民日报评价陈佩斯,“在流量当道的时代,始终扎根舞台,用耐心打磨作品”。

 

  这话说到了多少人的心坎里。

 

  现在的娱乐圈,一个月拍一部剧、一个星期写一首歌成了常态。有人靠抠图演戏,有人靠热搜刷存在感,像陈佩斯这样用十多年磨一部作品的,太少了。

 

  陈佩斯的“慢”,不是笨,是对艺术的尊重,正如他本人说的,“慢即是快,沉下心来去成长、雕琢,不断精进,才能更深入地去创作喜剧。”

 

  03

 

  一个长期主义者,奉行的是“戏比天大”。

 

  “现在流行说‘长期主义’,其实就是老艺人们常挂嘴边的‘戏比天大’。”这句话,藏着一个创作者对“本分”的坚守。

 

  为一句台词磨半宿,为一个道具较真到极致,哪怕观众未必留意,自己心里得门儿清,核心就是“永远把观众当明白人,别想糊弄观众。”

 

  为了真实还原民国戏班的质感,他请来专业工匠复刻1925年的广和戏楼,就连一件戏服也要苏州手艺人刺绣三个月。

 

  雨戏中,他反复要求调整雨滴密度,只为呈现出乱世的质感。

 

  为一个三分钟的镜头,他请来京剧名家动作捕捉百余次,只为让水袖的动态不失传统神韵。

 

  整部片子里,300位群演手上的戏单都是按史料复刻。

  

 

  话剧版《戏台》谢幕。图片来源:“最人物”微信公众号

 

  不仅如此,陈佩斯自己在镜头前也不含糊。

 

  他坚持不用替身,爬上10米高的水车被水冲、撞木柱都是亲自上阵。

 

  一场场拍到深夜的重复镜头,一次次的亲身上阵,背后是对观众的敬重,也是他对“戏比天大”四个字的信仰。

 

  从电影到电视,从电视到舞台,再从舞台回归电影,形式在变,但“戏比天大”的艺术追求不能变——“形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里头得装着真东西。”

 

  04

 

  一个长期主义者,遵循的是“守住根本”。

 

  很多人以为喜剧就是哈哈一笑完事儿,陈佩斯不这么看。他说好的喜剧得从文化土壤里长出来,得有厚度。

 

  这厚度从哪来?从几千年的文化底蕴里来。

 

  好喜剧不能硬塞意义,得藏在荒诞里让观众自己品;艺术可以创新,但根不能丢,就像种树不能刨根。

 

  当流行文化如浮萍随波逐流,陈佩斯潜入千年文化深水区打捞喜剧真谛。

 

  从春秋“优孟衣冠”的讽谏智慧,到戏箱里承载的梨园规矩,他让喜剧重新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

 

  

  电影《卧虎藏龙》片段。图片来源:“电影频道”微信公众号

 

  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电影的沃土,滋养着中国电影人的创作智慧。

 

  《定军山》留下了谭鑫培唱念做打行云流水的身影;《霸王别姬》定格了程蝶衣“戏即人生”的形象;《小城之春》用如诗般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南方小城“发乎情止于礼”的故事;《长安三万里》让我们在诗的世界中品味了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上百年来,中国经典电影始终在探究电影如何承载民族精神、表现民族心灵的问题,不断尝试在现代化进程中确立别样的东方美学体系。

 

  这,就是我们的“根本”。

 

  05

 

  《戏台》像一面镜子,照出太多值得我们咂摸的道理。

 

  比如,当“短期变现”比“长期打磨”更诱人,创作者该如何守住“戏比天大”的初心?

 

  比如,观众真的需要“被讨好”吗?还是说,所谓“糊弄”,其实是低估了观众对“真东西”的感知力?

 

  比如,艺术的“根”与“创新”如何平衡?丢了“根”的创新,算得上真正的突破吗?

 

  再比如,那些为细节死磕的“轴劲儿”,在追求效率的时代,是“不合时宜”,还是创作本该有的样子?

 

  

  中国电影博物馆内展出的电影《定军山》中的人物蜡像。图片来源:“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当“长期主义”成为热词,陈佩斯用一生诠释了它的真谛——所谓长期,不是时间的进度,而是灵魂的刻度;不是市场的策略,而是生命的信仰。

 

  因为,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责任编辑: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