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22岁”

识见评论

2025-07-02 10:24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A A A

  01

 

  1923年的一个冬夜,李大钊第一次走进北京蒙藏学校,与同学们一见如故,彻夜长谈。这次会面,是党将革命火种播撒到边疆民族地区的重要一步。

 

  很多年后,有同学回忆起这场讨论,仍然记忆犹新:“他的话像徐徐春风拂绿田野”“真理的幼芽,在我们心中萌发着”……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曾讲述过这个故事。

 

  李大钊的到来,犹如一支火炬,点燃了青年学子信仰的星星之火。

 

  在党的直接关怀和引导下,这批青年迅速成长。其中,就有全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共产党员组成的党支部——中共蒙藏学校党支部书记的多松年,时年18岁。

 

  02

 

  多松年,1905年生,归绥城北郊(今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毫沁营乡)麻花板村人。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就读于土默特高等小学校的他,就受学长荣耀先等人影响,早早投入爱国运动。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1923年秋天,多松年与乌兰夫等人一同考入蒙藏学校。

 

  自建党伊始,党就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将民族地区的解放视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作为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人,李大钊同志亲自部署了对蒙藏学校进步力量的培养工作。他不仅委派邓中夏、赵世炎等人到学校宣传党的政治主张,还常组织同学到北大学习、举办马列主义研究小组……在党的精心培养下,多松年很快成长为能率领群众斗争的年轻领导人。

 

  1924年春天开学后,多松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春,多松年接到李大钊指示,办一份小报——向广大群众宣传马列主义。

 

  为办好小报,当年3月,多松年深入察哈尔、绥远农村进行社会调查。

 

  在察哈尔,从破旧农舍到四周透风的蒙古包,他每天跑几十里路;在绥远农村,他了解到军阀收粮、征马,官府清丈土地、搜刮荒银,农民的日子一年不如一年,愤怒的风暴正在酝酿。

 

  回京后,多松年写稿,乌兰夫约稿、编辑,奎璧排版、印刷,4月28日,内蒙古地区最早的革命刊物——《蒙古农民》诞生了。《蒙古农民》一经刊印,就在农牧民中引起强烈反响。

 

  1925年10月到1926年秋,从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归来的多松年,受党组织派遣,担任起察哈尔特别区工委书记。仅用时不到1年,他就建立起村民会82个、区农会4个、县农会1个,极大蓬勃了革命斗争局面。

 

  但此时,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危急形势下,1927年4月,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多松年作为中共热、察、绥特别区的唯一代表参会。会议期间,得知李大钊被杀害,他悲痛至极。

 

  5月中旬,多松年离开武汉。此时,张家口地下党组织已被破坏,许多同志被捕入狱。但他没有畏惧,为营救同志、传达中共五大会议精神,多松年毅然回到张家口。

 

  到6月底,张家口反动当局贴出布告,悬赏缉捕“大共产党多松年”。众人劝说下,多松年虽暂时回家乡隐蔽,心里却始终放不下工作。

 

  8月初,当他再次回到党的机关销毁文件时,却不幸被逮捕。奉系军阀、察哈尔都统高维岳以交出中共地下党员名单为条件,向他许以高官厚禄时,多松年不为所动。接着,敌人又施以酷刑——皮鞭抽、棍棒打、铁条烙,但都未能使他吐露党的任何秘密。

 

  1927年8月中旬的一天早晨,为震慑人民,灭绝人性的敌人用5根1尺多长的大铁钉,将多松年活活钉死在大境门城墙上。

 

  这一年,他年仅22岁。

 

  当多松年用残存的力量看向远方时,29岁的陈延年在上海被捕,面对敌人屠刀,他坚决不跪。他们以青春的热血和生命,践行了对党的无限忠诚,其英雄气概,光耀千秋,隔空相应。

 

  03

 

  是的,在那个动荡不安、家国凋敝的年代,无数像他们一样的年轻人,把生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他是31岁的荣耀先,是内蒙古地区第一批共产党人;是他,将40多名青年招入蒙藏学校,以青春热血叩开历史之门。他们的奋斗,是党在民族地区播撒火种、建立组织、领导革命斗争的光辉篇章。

 

  他是28岁的夏明翰,以一首大义凛然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激励着无数后继者。

 

  他是34岁的张人亚,冒险将《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背回家乡,与父亲两代人守护红色文献,用生命书写传奇革命故事。

 

  他是35岁的杨靖宇,抗日战争时期,曾一天战斗7次,牺牲前五天五夜没吃粮食,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他挺立起不屈的民族脊梁。

 

  ……

 

  还有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牺牲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硝烟中,倒在雪山草地的征途上,血洒抗日战争的疆场……他们虽未青史留名,却用生命铸就了不朽的历史丰碑,共同汇聚成我们党波澜壮阔奋斗历程中的重要部分。

 

  人们不禁要问,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支撑他们至死保卫革命“火种”?

 

  回溯到1929年,“一路上,满目凄凉,全无生机,就像刚刚发生过一场火山爆发。”“奄奄一息的人东一个西一个地坐在或躺在自家门口的台阶上,神情呆滞……”在萨拉齐等地,目睹“人间惨剧”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都悲痛不已。那时的“多松年们”,心中定是充满了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长夜漫漫,中国的出路到底在何处?

 

  曾经,一大批有良知的中国人为国家前途“上下求索”而不得,与马克思主义相遇,成为共产党员,让无数渴望救国救民的灵魂,看到了真理之光,找到了奋斗之方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多松年们”身上,正体现着伟大建党精神,这是革命先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他们以青春之我,在党的领导下投身于全国的革命洪流,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忠诚于党、献身人民的壮丽诗篇。

 

  今天,是七一,是我们党的生日。

 

  我们绝不能忘却,那些在党的旗帜下,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付出年轻生命的先烈,更要常常想起:正是他们,用满腔热血、舍身为国的“22岁”,以及无数个这样的青春,铸就了今日盛世中华的基石!

 

责任编辑: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