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公元1083年,深夜。张怀民的房中,一片静谧。
忽然,敲门声传来:“怀民,睡了吗?”
“是谁?”
门外的苏轼嘿嘿一乐:“怀民亦未寝。”
于是,拉起怀民,一同到庭院中间去赏月。《记承天寺夜游》的千古名篇,也随之诞生。
图片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 祝允明《楷书东坡记游卷》之一:《记承天寺夜游》,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最近,“怀民亦未寝”在网络上掀起了讨论浪潮,全网都在“寻找张怀民”。
人们说,有一种友情,叫“怀民亦未寝”。
这种友情,让人心向往之。
02
真正的友情,起于意气相投。
所谓意气相投,就是我懂你为什么“亦未寝”,你也懂我为什么“踏月而寻”。
苏轼被贬至黄州的第四年,遇到了刚被贬谪到承天寺的张怀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此时此地,苏轼是最懂他的人。
月光如水,藻荇交横,在这个清冷的深夜里,孰幻孰真,若醒若梦。
那夜对张怀民来说是那么地长,而苏轼却踏着稀碎的月光来寻他,去邀他一同赏月,去无言地陪伴……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图片由AI生成。
苏轼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因为有你的应和和共鸣,所以这份快乐,就加倍了。
其实,朋友,不过是月下的同游人。兴起时,一起同行;兴尽后,各自归去。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也有这样的幸运。
那一年,他住在西湖边,大雪茫茫,天下皆白。
他想要去湖心亭看雪,于是,坐着小舟,独自前行。
雪夜里,他想,也许只有我一个人有这样的闲情吧。等到了湖心亭,却发现早已有两个人煮酒赏雪。
本以为是寂寞的旅程,却惊喜地遇到了和他有一样想法的人。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两个人从认识到成为好朋友,绝非偶然。那些性格相似、三观相合、意气相投的人,总会结下深厚的友谊。
好朋友是最懂你的人,彼此心有灵犀,不必多说什么,便知你悲喜。
在深夜里,如果你想要看月光,一个电话过去,朋友马上就到,两人看着月亮,聊着天,直到天明,尽兴而归,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遇到这样的人,一定要好好珍惜。
03
真正的友情,承于惺惺相惜。
“能提供情绪价值”,是当代年轻人选择朋友的一个重要标准:要为自己不限时“营业”,能互怼也能力挺,能分享快乐,也能分担悲伤。张怀民正是这样一位朋友。
读《记承天寺夜游》,我们能真切感受到那份不惧打扰、即便深夜也愿为友人提供情绪价值的真情。
即便941年已然过去,我们依旧愿意在农历十月十二日这天仰望明月,纪念这两位挚友在低谷时的惺惺相惜、相知相伴。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明月常有,张怀民却不常有;苏东坡难得,张怀民亦难得。
瞬间又想到“雪夜访戴”,其实见或不见,已不重要,因为人都在那里,重要的是你有张怀民,你有戴安道。
在我们的生活中,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位“怀民”。
他们可能是儿时的玩伴,一起闯祸又一起承担;可能是求学路上的挚友,共度书山题海,分享青春的秘密;也可能是职场上的同事,面对困难时并肩作战,相互扶持。
作家村上春树说:“你要记得那些大雨中为你撑伞的人,帮你挡住外来之物的人,黑暗中默默抱紧你的人,逗你笑的人,陪你彻夜聊天的人,坐车来看望你的人,说想念你的人,是这些人组成你生命中一点一滴的温暖,是这些温暖使你远离阴霾。”
无论何种形式,这份友情的核心在于,当你深夜难眠、渴望倾诉时,他们会是你第一个想到的人,也是那个无需多问、便知你心的人。
04
真正的友情,久于细水长流。
“久处不厌,闲谈不烦。从不敷衍,绝不怠慢。”这16个字概括了最令人愉悦的人际关系。
人生最感动的莫过于,很多年后,一回头,仍有人为你守候。
如同夜空中的月亮,有时圆有时缺,但无论月相如何变化,它总是默默地照亮你的夜行路。
而那些“怀民亦未寝”的时刻,正是月光最温柔的照耀,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与希望。
为什么“怀民亦未寝”成为流行梗不断翻炒?大概是人们在呼唤这种久违温馨的友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友情本来就是珍品,在网络时代更是愈发稀缺。所以有人这样形容朋友:朋友是什么?就是愿意24小时接你电话,总能接住你碎碎念的人。
加缪说:“年轻时,我会向众生需索他们能力范围之外的:友谊长存,热情不减。如今,我明白了只能要求对方能力范围之内的:陪伴就好,不用说话。”
有网友感叹说:年少时怀民常有,月色不常有;长大后月色常有,而怀民不常有。
在这个互联网无远弗届的年代,每一位身边的“怀民”,都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宝藏。
05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以古人的故事来映照自己的生活,我们渴望拥有一个像苏轼那样的朋友,在寂静的夜晚,分享那一抹动人的月色;我们也期望自己能成为别人的张怀民,在朋友需要的时候,随时陪伴在侧。
这也是《记承天寺夜游》时隔900多年翻红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月亮很亮,夜晚很美。怀民,睡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