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是第44个世界粮食日。
今年的主题,是“粮安天下,共建更好生活,共创美好未来”。
202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9541万吨。《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4—2033)》预计,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有望达到7.04亿吨。
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了,“粮安天下”更稳了。
01
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粮仓”,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粮食调往区外、供应全国。
单产提升,是内蒙古保障粮食丰产稳产的重要途径。
近10年来,内蒙古粮食增产中,70%的增量来自单产提升。
入秋以来,粮食单产提升的喜讯一个接着一个:
巴彦淖尔小麦最高亩产达1411.6斤,再创历史新高;
图片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巴彦淖尔小麦。
通辽万亩玉米示范田秋收测产,平均亩产1118.66公斤,较去年有大幅提升;
乌兰察布马铃薯优质高效增粮示范区平均亩产5854.3 公斤,实现大幅增产;
兴安盟大豆亩产321.7公斤,再次刷新自治区纪录。
……
单产一路攀升,“塞外粮”丰盛“中国碗”的底气越来越足。
02
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内蒙古是如何做到的?
“良田”成“粮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等方面下功夫,建成高标准农田523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3350万亩,配备水肥一体化的达到2787万亩。
“良种”产“优粮”。连续3年,每年建设“看禾选种”平台60个,涵盖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和特色优势作物;已优选出9类(种)147个良种,带动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良机”助“丰粮”。新增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和高性能播种机2.35万台,带动全区北斗导航精量播种达到1500余万亩,“智能农机+智慧农业”走进了田间地头。
“良技”促“增粮”。推广11类作物27种技术模式,重点推广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大豆大垄高台栽培、马铃薯绿色高效栽培等技术,实现节水、节肥、减药、增效。
武川县马铃薯原种装袋。
“良制”保“安粮”。确立“一作物一专家”技术支撑目标,在7个种植领域与国家级院士或专家团队开展合作;大力推进社会化服务,全区服务面积超2800万亩。
……
科技赋能,田、种、机、技、制一体推进,交出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支撑起了内蒙古粮食生产的“头号工程”。
03
仓廪实,天下安。
种好“塞外粮”,端稳“中国碗”,内蒙古这个“单产”不简单。
赤峰市松山区王府镇谷子及杂粮田。
不简单,源于内蒙古锚定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头等大事,高质量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担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 “压舱石”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
不简单,源于内蒙古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建设,全力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创新农业生产方式,让“中国碗”里的“塞外粮”的分量更重、成色更足。
不简单,源于内蒙古识大体、顾大局、讲奉献、勇担当,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辛勤劳作,耕耘不辍,不断绘就“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丰收图景。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这样的不简单,让人很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