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能源“版图”越扩越大

识见评论

2024-10-18 15:21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A A A

  01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内蒙古作为能源大区,发展现代能源经济是优势所在、机遇所在、责任所在。
  
  新中国成立之初,内蒙古能源结构主要以煤炭、煤电为主,新能源领域还是一片空白。
  
  如今,内蒙古坚持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并举,推动形成了多种能源协同互补、综合利用、集约高效的供给体系,尤其是新能源,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砥砺奋进75载,内蒙古新能源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02
  
  “追风逐日”攀峰逐浪。
  
  金秋10月,走进祖国北疆大地,处处澎湃着绿色发展动能,“追风逐日”的画卷尽收眼底:
  
  群山之巅,一台台巨大的风机巍然耸立,迎风旋转的风电机组正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绿电”;
  
  沙漠深处,一块块光伏板汇聚成波光粼粼的“蓝色海洋”,连绵不绝地把光能转化为电能;
  
  ……
  
图片来源:奔腾融媒
  
  这样的画卷目不暇接,源自内蒙古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更源于内蒙古以新能源带动新工业、努力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的雄心壮志。

  

  内蒙古风光资源富集,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14.6亿千瓦,约占全国的57%;太阳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94亿千瓦,约占全国的21%,“风光无限”为新能源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近年来,内蒙古协同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突飞猛进。
  
  在呼和浩特,“培育以电子级硅材料、智能技术为引领的新材料和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蓝图徐徐展开;
  
  在通辽,蒙东(通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项目建设快马加鞭,全国最大的陆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呼之欲出;
  
  在鄂尔多斯,“上游绿电、中游绿氢、下游绿氨绿肥绿醇”的立体生态光伏治沙低碳产业链正在构建;
  
  在乌兰察布,全球规模最大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正式投运;
  
  在乌海,全力打造以风光氢储用为一体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和以可降解塑料为主要方向的新材料全产业链基地。

  ……

  今年5月底,内蒙古新能源总装机规模达到10158万千瓦,成为全国第一个新能源总装机突破1亿千瓦的省区,年可发绿电约2300亿千瓦时,稳坐全国头把“交椅”。
  
  新能源带动新工业。目前,内蒙古形成风电整建制配套能力500万千瓦、光伏组件供给能力3050万千瓦,风光氢储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基本形成。
  
  03
  
  氢储车“热辣滚烫”。

  新能源,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新能源领域,内蒙古不止有风电光伏,绿氢、储能、新能源汽车等产能也毫不逊色。
  
  氢,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一位,在宇宙中分布最广、含量最多。自然界很轻的氢,在内蒙古却很“重”。
  
  近两年,全国首个万吨级光伏制氢示范项目投产出氢,华电达茂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世界首条固态低压储氢生产线投运,乌兰察布绿电制氢项目输送管道纳入石油天然气“全国一张网”建设实施方案,制氢规模3万吨/年。
  
图片来源:奔腾融媒

  大自然有时不太“友好”,天气阴晴不定,风能时强时弱。如何保障电力供应稳定?储能技术应运而生,在内蒙古有长足发展。
  
  2023年,新增新型储能装机近300万千瓦,总装机达到354万千瓦,装机规模跃居全国第二。截至今年8月中旬,全区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累计达到521万千瓦,位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在这一领域,内蒙古也有不少“份额”。
  
  目前,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海为重点,集中布局新能源汽车制造及配套产业项目,打造形成涵盖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动力总成、配套零部件及整车研发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

  到“十四五”末,预计新能源汽车产能达到10万辆,产能利用率达到50%以上,实现产值1000亿元。
  
  ……
  
  现阶段,内蒙古新能源发展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风口”;
  
  力争到2025年,全区能源工业增加值达到7500亿元左右,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达到8.2亿吨标准煤;
  
  到2030年,能源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
  
  锚定“两率先”“两超过”目标,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肯定“能”,一定行。
  
  04
  
  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端牢“能源饭碗”,是内蒙古必须坚决履行好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内蒙古是一座能源“宝库”,既有“羊煤土气”,更有“风光无限”;内蒙古也是一片能源发展“沃土”,既能“点煤成金”,更可“追风逐日”。
  
  抢抓“双碳”机遇,“喜新”不“厌旧”,“强点”不“松链”,“抓大”不“放小”,把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得更加势强劲足,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内蒙古步履铿锵、未来可期。
责任编辑:郭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