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推动红山文化研究迈上新台阶

识见评论

2024-10-11 15:04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关强

A A A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考古工作。2024年9月12日召开的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深入推进考古等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让我们备受鼓舞激励,深感责任在肩。

  红山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和百年中国考古学发展相始终。锦西沙锅屯、赤峰红山后等考古发掘,拉开了红山文化考古的序幕。70年前,尹达先生命名“红山文化”,由此建立了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第一支考古学文化,成为中国考古学理论建构的重要一环。70年来,内蒙古、辽宁、河北等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等单位的考古工作者,深耕田野探研求索,不断揭示红山文化丰富内涵,让照亮中华文明的曙光璀璨绽放。从苏秉琦先生提出“满天星斗说”到文明起源“三部曲”“三模式”,再到今天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红山文化考古研究始终扮演重要角色。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坚定扛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接续奋斗、踔厉奋发,努力推动红山文化研究迈上新台阶,谱写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是拓展科研新视野。立足“大考古”工作思路,坚持全球文明视野,按照“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整体部署,持续推进红山文化考古研究,重点解决红山文化年代分期与地域变迁、聚落形态与社会复杂化、资源与技术生业、祭祀制度与精神信仰等重点问题,深刻阐释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作用,阐明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

  二是共建事业平台。树立开放合作理念,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内蒙古、辽宁、河北等有关考古机构、高校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等合作,系统整合央地、校地、省际考古资源和专业力量,组建高水平考古团队,搭建开放共享的学术科研平台,打造中国北方考古研究新高地。

  三是推进系统性保护利用。充分践行新发展理念和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统筹推进红山文化考古研究,魏家窝铺、牛河梁等遗址保护利用,遗址博物馆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动考古和文物保护成果高质量转化,推出更多精品展览、公众考古活动、文化科普服务,让考古与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郭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