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何以申遗成功?

识见评论

2024-08-28 09:30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A A A

  01

  7月底,结束了为期15天的巡护,一出沙漠,内蒙古阿拉善右旗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主任刘维斌,就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遗成功了。
   
  就在7月26日,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审,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此次申遗成功,实现了内蒙古世界自然遗产“零”的突破,填补了我国世界自然遗产没有沙漠类型的空白。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何以申遗成功?

  02

  始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地处阿拉善高原,属中国西北极干旱的温带荒漠地区,遗产地面积0.726万平方公里,外围缓冲区面积0.891万平方公里。
  
  它,有着太多的“最”。
  
  拥有世界最高的固定沙山——必鲁图峰,相对高度460米,被誉为“世界沙漠珠峰”;
    
  拥有最密集的沙漠湖泊,140多个多彩而神奇的沙漠海子,尤其是隐藏在沙漠深处的粉色海子,让无数人向往;
  
准吉格德湖。

  拥有世界最广阔的鸣沙区域,以及多样的风蚀地貌。
    
  它,有着厚重的历史。
  
  恐龙和鸵鸟蛋化石,3000—5000年前人类活动的遗迹,曼德拉山岩画,以及建于1755年的巴丹吉林庙,无不见证着它的厚重历史和过往辉煌。
  
图片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微信公众号

  它,是丰富多彩的生物栖息地。
   
  自然保护区内,不仅有沙漠,还有湖泊、绿洲,更有栖息于此的动植物。
   
  有种子植物116种,隶属29科80属。其中,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6种,自治区级保护植物2种。
  
  有脊椎动物90种,其中爬行类11种、鸟类46种、兽类33种。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精灵。

  以 “奇峰、鸣沙、湖泊、神泉、古庙”五绝而著称,被誉为“最美沙漠”。它,就是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遗成功,在于其优秀的美学价值和地质地貌价值。”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代表团成员、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遗产外联部主任杨子砚说。
    
  03

  源于几十年久久为功的保护。
  
  刘维斌,是一名巡护员,2004年就开始了与沙漠为伴的生活。

  每个月至少巡查一次,每次巡查都得十天半个月,这样的工作,他一干就是20余年。

  20多年来,刘维斌和同伴救助了数不清的野生动物,核查了数不清的疑似问题图斑,也看着自然保护区里野生动物越来越多,湖泊周围的植物越来越茂密。

  巡查巡护,只是保护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的其中一环。

    
  为了让这一举世瞩目的自然遗产永续留存,为了不让这里极其脆弱的内部生态系统遭到人为破坏,当地政府和群众下足了功夫:

 

  把大部分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在自然保护区核心保护区之外,尽最大可能保持自然遗产地的原始地貌;
  
  对沙丘、湖泊、植被等进行监测和研究,实施适应性管理和针对性保护;
 
  严格实施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促进保护区内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规范旅游线路,减少人为扰动,呵护保护区内的沙湖和草木;
  
  全民参与,加强巡查,对可能出现的盗伐、盗猎等非法活动进行监管、制止。
    
  ……
  
  齐心协力、久久为功,几十年的守护,让散落在历史长河和北疆大地上的瑰丽珍宝得以充分保护,也为申遗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04

  成于七年孜孜不倦的申遗努力。
 
  世界遗产堪称最复杂的国际申报项目之一。
  
  对内蒙古而言,申遗之路,漫长而又艰辛。
 
  2017年,启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
  
  2017年9月、2018年6月,中外专家两次实地考察,一致认为符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条件;
  
  ……
  
  2023年,完成IUCN国际专家实地评估;
  
  2024年,在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被审议通过。
 
  7年申遗,从数不清的深入沙漠腹地调研,到文本编制、国际评估,再到最终申报到世界遗产大会,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努力。
    

俯瞰大漠。

  申遗成功,既是自然与人文的双重胜利,也是科学与美学的完美融合,更是中国自然遗产保护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05

  申遗成功,新的起点。
  
  守护好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是内蒙古必须做好的必答题。
   
  把这张名片打造得更加亮丽,让世界看到更美丽的中国,内蒙古必将更加努力。 
责任编辑:郭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