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日,全国第二个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实践基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圣牧草业揭牌。
图片来源:“钱学森沙草路”微信公众号
早在今年6月25日,首家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实践基地,就曾落户内蒙古。
不到两个月时间,两家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实践基地在内蒙古落地。
人们不禁要问,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和内蒙古有着怎样的渊源?
2023年11月5日,“识见”评论《这个学院,为何以钱学森的名字命名?》,介绍了钱学森提出沙产业理论,之后推动这一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
如今,沙产业在内蒙古发展得怎么样?
02
被授牌全国第二个“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实践基地”的圣牧草业,通过有机牧草种植、奶牛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沙生特种经济作物种植等,给乌兰布和沙漠披上了200多平方公里的“绿装”,带动农牧民累计增收5300万元,实现了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双赢”。
圣牧草业,只是内蒙古实践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一个缩影。
在戈壁沙漠搞农业生产,是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重要内容。
如何实践?内蒙古一边植树种草、防沙治沙,一边发展森林食品、木本粮油、沙生植物、中药材、优质牧草等产业。
2023年,全区林沙草产业总产值达到871.8亿元。
沙漠光伏发电,是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创新发展。
如何实践?内蒙古把“三北”工程攻坚战和新能源建设有机融合、一体推进,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
图片来源:奔腾融媒
2024年,将新增新能源装机1320万千瓦、配套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30万亩。
……
钱学森沙产业理论,正在内蒙古照进现实、结出硕果。
03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40年前,钱学森以深邃的洞察力和前瞻性思维,提出了沙产业理论,为我们指明了在沙漠化地区发展可持续产业的方向。
40年来,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和完善,为内蒙古沙漠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把防沙治沙的过程变成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在“沙海”变“绿洲”中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也正是钱学森沙产业学院、理论实践基地落户内蒙古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