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似乎每隔一段时间,“攒破烂儿”这一话题就会冲上热搜。
6月18日,人民日报评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破烂儿?》,就聊起了大家爱攒的“破烂儿”。
抖音上,同名话题播放量近3000万。
在豆瓣上,还有一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破烂”小组,近3万人展示他们的“珍宝”,自诩“收藏艺术家”。
“攒破烂儿”,这个听起来很小众的爱好,怎么引发了大家的共鸣?让我们一起看看。
02
不同年龄段的人,都爱攒些什么“破烂儿”?
长辈们攒的是实用界的“扛把子”。
塑料袋从父母积攒的无数“破烂儿”中脱颖而出,稳占“C位”。各种大小,各种颜色,分门别类地塞进犄角旮旯,还有手巧的长辈把塑料袋叠成三角形,既美观又方便取用。
旧衣服裁剪好当抹布,擦脸毛巾用旧了也不耽误擦脚;铁盒留着放针线、布头;罐头瓶作水杯,奶粉瓶当糖罐,药瓶成了调料罐,油桶里面装大米……长辈们总有各类脑洞大开的想法,能化腐朽为神奇。
图片来源:“江苏共青团”微信公众号 铁盒留着放针线
年轻人攒的是时尚界的“香饽饽”。
嘴上埋怨父母总攒“废品”,转头一看自己也积累了成沓的奶茶袋、杯垫、商品标签……在“攒破烂儿”这个领域,年轻人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架势。
外卖多送的一次性餐具,攒起来;电子产品的包装盒简约大方,攒起来;旅游景区买回的一次性雨衣,攒起来……
图片来源:“云南共青团”微信公众号 网友收集的外卖一次性餐具
他们把帆布包、奶茶袋,当作日常生活的随身携“袋”,把纸袋做成课本书皮,“一课一袋”,“破烂儿”转眼成了时尚单品。
可以说,只有大家想不到的,没有年轻人囤不了的、变不出花样的。
03
为什么不同年龄的人,都乐衷于“攒破烂儿”?
图的是一个实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的选择变多了,买到的东西质量也越来越好了。
于是,一个个耐用的玻璃罐、铁盒子,又在很多人家中,正式开启了“下半场”的职业生涯。
人们根据物品的形状和质量,给其“委派”了新使命,有的收纳整理杂物,有的用来买菜购物,有的用来养鱼插花,还有的放在储藏柜等待开发“新用”。
“物尽其用”的背后,透露着智慧的生活法则。
图片来源:“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 塑料瓶做的花瓶
主打的是一个节俭。
《我的阿勒泰》里,那句“盐罐不要动,里面是洗衣粉”的台词,极具生活气息。
图片来源:《我的阿勒泰》剧中截图
“60后”“70后”经历的那个年代,物资相对匮乏,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是他们最真实的安全感所在。
生活练就的节约节省,成就了囤积这个“全国统一的家庭习惯”。
到了年轻人这一代,物质资源虽然丰富了,但注重性价比的观念依旧没变。
他们“爆改破烂儿”,重新赋予废品价值;他们寻找“平替”,在日常用品上理性消费;他们绿色环保,优先选用可再生、可降解的材料。
网友家里攒的纸袋
留下的是一份念想。
老物件,总能勾起人们的回忆,刮起一阵又一阵的时尚热潮。
“攒破烂儿”,是念旧,也是一种情怀。
物品不仅有使用价值,还有人们赋予它的特殊意义。
高考后留下的空笔芯记录了拼搏奋斗的时光,带回家的火车票藏着返乡时急切盼望的心情……当时看起来并不重要的东西,却能在很久之后,再将自己拉回从前的情绪和状态中。
人民日报评论说,“一个人的一生,似乎就是他/她用过的、正在使用的和从未使用但业已拥有的东西构成的。”仿佛将这些物件收集起来,就能重新回味自己的经历,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拼接出一部分人生旅程。
04
“攒破烂儿”,“攒破烂儿”,攒的其实不是“破烂儿”。
更多的是一种情怀、一份回忆,是节俭朴实的生活习惯,也是实用的生活智慧。
破破烂烂难断舍,其中至乐唯自知。
你家中,又有哪些割舍不掉的“破烂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