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蒙古族舞蹈视频,火爆网络。
领舞的大叔,皮鞋配西裤,身材虽然发了点小福,但一举一动,张弛有度,韵味十足,让人感觉不简单。
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媒体转发报道,收获众多网友点赞:“原来这就是现实版的铁汉柔情”“虽然身材不如当年,但技术一点没丢”“全程盯着老腊肉,头一次对小鲜肉视而不见”。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大叔动人舞姿的背后,是传承、是交融、更是热爱。
01
大叔是谁?
领舞的大叔,是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姜铁红。
那段走红网络的舞蹈,叫《奔腾》,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是由姜铁红的老师,著名舞蹈教育家、编导家马跃编创。
1986年,第一代跳《奔腾》的舞者,中央民族大学83级本科生,凭借《奔腾》拿下了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表演一等奖。
1989年,姜铁红到中央民族学院考试,无意中发现小礼堂正在排练,排的正是《奔腾》;9月份开学后,他上的第一堂课也是《奔腾》的排练课。
算下来,姜铁红已经是第五代跳《奔腾》的舞者。
因为气势磅礴,民族特色浓郁,《奔腾》成了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保留节目”之一。
康绍辉、姜铁红、巴雅尔、侯文建、林海、崔涛、刘福洋、威力斯……领舞接棒传承,《奔腾》也激励着一代代人。
“我还记得马跃老师当时的话,‘《奔腾》表现的不只是马的精神,更多的是马背上人的精神’。”姜铁红说。
如万马奔腾,又如信马由缰,姜铁红的舞姿,之所以感染人,是因为跳出了民族的生命力、不变的精气神。
02
大叔不是内蒙古人?
内蒙古,是歌的海洋、舞的故乡。
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
“我经常去引导男生,不要处理得太‘秀美’和‘漂亮’,应该跳出男孩子的气度,跳出粗犷中的细腻,就像网友们说的那样‘铁汉柔情’。”姜铁红说。
网络上,有不少人用“逐帧欣赏”模式看姜铁红跳舞,每次暂停播放,院长的动作都不散不乱、十分到位,堪称“标尺”。
但把蒙古族舞蹈跳得“形神兼备”的姜铁红,却是朝鲜族。
1991年,23岁的姜铁红拿下“桃李杯”舞蹈比赛十佳第一,又在首届“孔雀杯”、首届“荷花杯”等舞蹈赛事中夺冠,把蒙古族舞蹈跳出了“魂”。
更有意思的是,创作《奔腾》的马跃老师,是回族。
在中央民族大学,一届届不同民族的师生,也都出色地演绎过《奔腾》。
“我们就是要让各民族同学去跳不同民族的舞蹈作品,在这个过程中,用舞蹈的方式,让同学在加深交往、交流、交融的同时,去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姜铁红说。
艺术有形,情感无边。
《奔腾》美在一代代艺术家的深情演绎,美在一代代创作者的研究创新,更美在各个民族的交往交融。
03
大叔骨子里有热爱。
有一条高赞,这样形容姜铁红——“刻在骨子里的东西,时光拿不走。”
骨子里的东西,是舞者气质,是舞蹈技术,更是热爱。
1999年的一次民族汇演中,姜铁红因意外摔倒,导致半月板受伤,后十字韧带断裂,不得已离开了心爱的舞台。
从舞蹈到讲台,姜铁红积极投入一线教学,编导了大量舞蹈剧目。
从学院到全国,学生们的基础不同,姜铁红授课的主题也不同,但他总是“边讲边跳”“言传身教”。
2016年,年近五十的姜铁红,因为心中那个“我还想跳舞,而且确实真的很想跳”的声音决定“复出”。
为了能够重新站上舞台、以最好的状态面对观众,姜铁红克服腿伤,两个月训练减重40斤,为观众演绎了长达8分钟的舞蹈《生命在闪烁》。
这次意外“出圈”后,有不少网友留言给他“看到过你29岁跳《奔腾》的样子,希望你瘦下去”。
“我一直是29岁,我也会一直跳下去……”姜铁红说。
在姜铁红的社交账号上,草地里、雪地里、大树下、家里、校园里、教室里……他都在生活中起舞着,分享着自己内心的那份对舞蹈长久的热情。
“要发自内心地热爱舞蹈、要持之以恒地苦练基本功、要为自己热爱的艺术事业而拼尽全力。”姜铁红这样寄语年轻人。
04
一段出了圈的舞蹈,让我们看到了蒙古族舞蹈的“铁汉柔情”、好作品的感染力;
看到了一代代创作者的传承与担当,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也看到了一个老师“教科书式”动作的背后,骨子里对舞蹈的热爱。
有网友半开玩笑地留言:“根本停不下来!姜院长已经在我朋友圈跳了一天舞了!”
其实何止一天,院长大叔还要跳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