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一次千年的“盲盒”

识见评论

2024-05-14 09:48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A A A

  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

  全国各地精心准备了丰盛的“文博大餐”。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博物馆,请来了火爆全网的三星堆文物,铜跪坐人像、铜人头像等,千年的“盲盒”等你来拆。

  在浙江省博物馆,推出文创市集,为游客们打造一个集历史、艺术与现代潮流于一体的“文创+”沉浸式体验空间。

  在四川成都博物馆,开展国潮少年玩转博物馆、皮影戏特别展演等活动。

  ……

  近年来,博物馆成了热门打卡地。

  为什么大家都扎堆走进博物馆?

  01

  文博+活动,博物馆火“出圈”。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博物馆,离不开各地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推出新鲜玩法。

  文博+夜游。去年包头博物馆精心筹备的“博物馆之夜”系列活动,吸引了近万人到场参与。夜幕降临,孩子们结伴而行,跟随着藏宝图的指引,一起寻找“文物”的蛛丝马迹。今年,上新了,5月18日将推出“博物馆里的小小考古家”活动。

  文博+剧本杀。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的甲骨文展览中寻找线索,到湖南省博物馆破解“马王堆符文之谜”,去呼和浩特的永盛钱币博物馆寻找“消失的大掌柜”……进入博物馆“剧本杀”,争演历史“局中人”,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青睐。


  文博+综艺。《国家宝藏》用镜头语言带领观众走进博物馆,《典籍里的中国》沉浸式戏剧让观众与古代先贤展开一次思想与精神的直接对话,《上新了·故宫》跟随故宫专家进宫识宝……一大批各有特色的文博类综艺节目,让更多人关注文物,关注博物馆。

  ……

  博物馆越来越“潮”的打开方式,引来了流量、赢得了关注、攒足了口碑。

  02

  文博+科技,博物馆“炫”起来。

  5G、AR、多媒体技术等科技的应用,让那些沉睡千年的国宝文物“动”了起来、“活”了起来。

  5月17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辛追,化身3D数字人,穿越2000余年,展现在世人面前。预计下半年,推出可交互版“辛追夫人”AI智能体,她可讲解文物、实时对话、聊汉室纷纭。

  还有一些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解锁了更多观展体验。

  比如,故宫博物院举办过一场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清明上河图3.0》,观众们沿着张择端的笔触,踏入宋代盛世长卷,穿梭酒肆商铺,泛舟于汴河,观两岸风物,看汴梁繁华,颇有一番“人在画中游”的情趣。


  科技的赋能,还让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看那些本来“看不到”的事物。

  近日,内蒙古博物院将推出《指上文华——内蒙古数字文物展》,线上展出吐尔基山辽墓彩棺、嵌宝石鎏金包银漆盒等珍宝,观众只需点击手机屏幕,滑动手指,便可360度观赏细节,还可与数智人互动。

  “牵手”现代科技手段,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以炫酷、新颖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走进日常生活。

  03

  文博+社交,博物馆更“可亲”。

  当下,“看展式社交”成为生活新方式。

  在过去三年中,博主“乐乐在魔都”每周都会去一家博物馆,已经去了150多个博物馆。她说:“参观博物馆不仅仅是学习知识,也是一个社交的好机会。”

  博物馆,这个社交新场地,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约着“搭子”打卡。

  今年45岁的何先生大学毕业后,就成了上海博物馆的常客。学习古典文献专业的他,在陈列的文物中获取了丰富的心灵滋养,还和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了城南草堂文保志愿者团队,会在博物馆担任导览,开设公众号、视频号,通过组团参观、读书会等方式传播文保知识。

  如今,线上分享打卡体验,交流文物知识,也成为了热话题、新风尚。以抖音为例,话题#博物馆#总播放量超100亿次。

  “博物馆热”,离不开“文博+”的各种创意表达,其背后,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文化表达形式的创新、是文化自信的见证。

  明天就是周末,走,到博物馆拆“盲盒”去。
责任编辑:郭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