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刻转场!青年的爱国新表达

识见评论

2024-05-06 15:42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A A A

  01
  一群大学生振臂高呼:“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画面一转,是电影《建军大业》中1928年井冈山会师的经典场景……4月27日,“共青团中央”微公号发布的《太燃了!“00后”复刻历史名场面,网友: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刷屏网络。

  光明网、中国青年报等央媒相继报道、转载,奔腾融媒也推出《复刻历史名场面,怎能少得了内蒙古?》。

  网友纷纷感叹:“心头一颤眼含热泪!”“当代青年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爱国之情”……

  最近以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复刻转场”短视频,打开这些历史事件名场面,引发共鸣,走红网络。

  02

  我们一起来看看。

  在安徽芜湖,小学生模仿复刻“渡江战役”,纪念渡江战役胜利75周年。视频中,他们一边吹响号角、划动船桨,一边呐喊着:“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让人心潮澎湃。

  在浙江杭州,中学生翻拍的历史瞬间同样让人看后热血沸腾。有1971年10月25日,中国重返联合国时著名的“乔的笑”;有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人们欢欣鼓舞的画面……网友直呼“短视频转场的意义升华了”。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农业大学的学生们复刻了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中的一幕:草原阿爸用肩托举着收养的小女孩,一家人簇拥在一起。这浓浓的画面感,让我们体会到辽阔的草原、辽阔的爱,这是一种跨越山河的大爱。
 
  致敬战斗英雄、定格历史瞬间、讲述团结佳话……一条条复刻转场短视频,讲述了一个个故事,更是一段段必须铭记的历史。

  03

  “名场面复刻风”不只是一次简单的短视频创作热潮,透过其中,我们还看到了这些。

  从创作角度上,我们看到了爱国的创新表达。

  “名场面复刻”的创作者,大多是00后,还有不少中小学生,都是从互联网浪潮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他们用自己更为熟悉、贴近生活的方式,用画面和场景复刻历史名场面,致敬先烈和英雄。
  博主张一恒和团队在抖音平台发布的“名场面复刻”相关视频,总阅读量已超2000万。据澎湃新闻采访,张一恒在大学学习的是跟历史相关的专业,团队中其他伙伴也对历史感兴趣,于是想着两者能不能进行结合。“就想到了这个点,通过转场,重现我们国家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或者人物的一个历史瞬间”。谈及创作初衷,张一恒这样说。

  将历史场景与视频创作结合,融入年轻一代的色彩与情感,是铭记历史的生动体现,也是热爱祖国的深情表达。

  从引发全网热议上,我们看到了爱国的情感共鸣。

  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渡江战役、抗战胜利等,这些复刻短视频,开头往往是创作者的日常生活场景,再快速转场,瞬间进入中国近代史名场面。画面转换的强烈对比,形成视觉冲击,代入感也很强,每个刷到视频的网民能够很快被带进历史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引发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的思考。

  “这是我见过最震撼的转场!”“为何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只因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相关视频点赞数量很高,网友纷纷留言。
 
  因短视频而产生的情感共鸣,何尝不是当代青年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缩影。

  在生活中,爱国的生动表达随时随地可见:

  观看爱国影片、开展清明“祭英烈”、组织红色研学活动、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公共课制作成微短剧……

  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

  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

  04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也是五四运动105周年纪念日。

  回望历史,无数青年心系家国、无畏向前,“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

  再看今天,当代青年接过时代的接力棒,肩扛强国的使命与担当,激扬青春、挥洒汗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最好的缅怀是传承,最好的纪念是奋斗。

  奋斗,是青春最美的模样。

  值此节日,致敬青春,致敬青年。
责任编辑:张姝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