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天清晨6点多,重庆这座城市还未苏醒,轨道石船站外的菜农们就已三五成群,背着背篓挑着扁担,等候第一班车。
随着卷闸门缓缓升起,清香的豌豆尖,新鲜的折耳根,冒着露珠的青蒜苗,跟着菜农过安检进车站,开启了从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的“春天旅程”。
这是重庆地铁4号线2期的真实写照,这条线路也被人们称作“背篓专线”。
“背篓专线”有什么特别之处?一起来看看。
02
一条地铁,既装得下公文包,也容得下背篓扁担。
2022年6月,“背篓专线”开通,共设15个车站,串联起了城市和站点附近的村镇。其中,石船站设在渝北区石船镇重桥村的村口。
自从地铁“开进了村”,村里越来越热闹了。城里人,来采摘、买土特产、住农家乐;菜农们,到观音桥、解放碑等闹市,售卖瓜果蔬菜……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为了方便菜农,重庆轨道交通会提前5分钟打开闸门。
连日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争相报道,有网友留言:“一条地铁、一座城市的包容,就是既装得下公文包,也容得下背篓扁担。”
“背篓专线”,见证了城市发展的速度,也映衬着温暖与包容的底色。
03
一座图书馆,既吹得了空调,也按摩了心灵。
“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
2020年,湖北农民工吴桂春给东莞图书馆的留言,曾一度感动了许多人。
留言中的深沉情感,离不开东莞打造“图书馆之城”,用阅读温润城市、温暖心灵的举措。
进入阅读不设条件,阅览、活动、培训、数字资源等服务全部公益免证;外借书籍办理证件,不分本地户籍和外地户籍;策划活动聚焦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等问题……
目前,东莞已经实现全市33个镇(街、园区)24小时自助借阅,并且可以“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多馆还书”。
外来流动人口在参与城市建设的同时,城市也持续关注着他们的需求。
在满足外来人员基本物质生活之余,还能够帮助他们理解和融入当地,借由图书馆这个精神世界的入口,为他们创设一片心灵的栖息地,得以慰藉他乡生活的寂寥和空虚。
一座城市的温度,正是这样共同营造的。
04
一个博物馆,既能感受历史的厚重,又能体验时代的变迁。
“点击屏幕,文物可以放大、旋转,里里外外都看得很清楚,还有详细的介绍,仿佛瞬间‘活’了起来,这种体验太神奇了。”第一次接触数字博物馆,王大爷感到新奇与兴奋。
近日,内蒙古博物院“流动数字博物馆”巡展走进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吸引了400余名社区群众、学生等,前来一睹文物“真迹”,用指尖触摸历史。
图片来源:内蒙古博物院 学生们在“流动数字博物馆”上进行互动体验
“流动数字博物馆”是一辆移动展车,高4米、宽2.6米、长15米,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和三维模型等形式,把上千件馆藏珍贵文物展示得活灵活现。
内蒙古地域广阔,如何让边远地区的群众不必来到首府就能参观博物馆?如何让文物真正“走”到大众的生活中去?如何让更多人感受北疆文化的脉动?内蒙古博物院推出“流动数字博物馆”。
截至目前,“流动数字博物馆”已跑遍了内蒙古12个盟市,把历史文化送进学校、乡村、牧区。
近两年,内蒙古还推出“云游博物馆”,上线《梦幻契丹》“云上展览”,群众坐在家里就能看到藏品。
让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讲故事”,让公共服务“沉下去”,这体现的就是一座城市的厚度。
05
城市有速度、有温度、有厚度,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智慧。
有速度,在通往美好生活的快车道上,不落下任何一个人;
有温度,关注每个群体的需求,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家的温暖;
有厚度,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
这样的城市,谁不喜欢?
生活在这样的城市,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