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3月12日,是我国第46个植树节。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各地都会掀起栽种树木、增添新绿的热潮,用行动“植”入绿色、守护绿色,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绿而美,向绿而行。北疆大地上创造了许多绿色奇迹,我们一起来看看。
02
在沙海里,种树。
内蒙古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集中、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也是我国防沙治沙工作的重点地区。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是内蒙古292个国营林场之一,也是“三北”防护林体系里众多林场之一。
“无风满地沙,有风埋人家。只见春天籽下种,不见秋天收庄稼。”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建场之初的真实写照。
那一年,只有十几岁的贾克明被分配到这里,从此,一辆驴车、几捆树苗,从天亮种到天黑,一种就是一辈子。
如今老人年近80岁,依然热衷种树,只要看到空地就要种树。
“林场分场防护林的一草一木,都渗透着父亲的心血和汗水。”从小深受影响的贾玉林,初中一毕业,就全身心投入到了植树造林的队伍中。
现在,贾玉林的儿子贾培也接起了父辈们的接力棒。除了种树,他还负责林场的防火工作。“我从小就看着爷爷和爸爸造林、护林,太清楚如今的成果多么来之不易。现在他们岁数大了,他们的成果该我们这一代人来守护了。”贾培说。
图片来源:人民网内蒙古
三代林场人,60余年的坚守,荒漠变林海,碱滩变良田,舒适的生态环境吸引了84种野生动物和10多种鱼类在此繁衍生息。
他们的故事,是内蒙古千千万万治沙群体中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治沙劳模谷启祥、“治沙女王”殷玉珍、联户承包治沙集体乌云斯庆13姐妹、“沙漠愚公”苏和、“全国防沙治沙标兵”杨勇等……一代代治沙人,一茬接着一茬干,不断续写着“沙漠变绿洲”的奇迹。
03
在矿山上,种树。
在包头,有一个网红休闲打卡地,叫白云鄂博矿山公园。
早年,这片区域是个废弃矿坑,放眼望去,坑坑洼洼的白色盐渍地、裸露的岩石,还有成堆的煤渣土、石沙土等,风一吹,沙尘飞扬,无人愿意出入。
为了改变这里的生态环境,白云鄂博矿区决定建设矿山公园。
公园的建设,颇下功夫。
比如,园内建筑和园林小品大多选用自然材料,植物配植也以本土植物为主,芦苇、铁花等随处可见,体现原始草原风貌。
针对风沙大、无霜期较短、干旱少雨等情况,矿山公园选用易成活树种做天然风障,既能固坡防沙,又能美化环境。
如今,公园里绿草如茵、花木繁盛、小桥流水,20多种乔灌木和五彩小菊点缀其间,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也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在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山公园成为城镇中心“绿肺”,民达煤矿回填复垦区变成一片绿色田园,黑岱沟露天煤矿变身生态旅游区……修复“生态包袱”、让矿山变“绿水青山”,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图片来源:奔腾融媒
作为矿产资源大区,如何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持续推进矿区地质环境修复治理,是内蒙古要做好的一道“必答题”。
近年来,内蒙古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宜草则草,宜林则林,草原上的块块“斑秃”逐渐变回片片“绿毯”,以“绿”为底的矿山建设已经成为常态。
截至2023年底,全区共有344家矿山纳入绿色矿山名录,其中47家纳入国家绿色矿山名录。
04
在互联网上,种树。
不受时间、地域限制,通过网络就能参与植树活动。
打开内蒙古全民义务植树网站,可以看到在“劳动尽责”栏目,发布了今年的内蒙古“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活动”项目,比如呼伦贝尔市“建绿色场区、树绿色理想”义务植树抚育活动、包头市青山区笸箩铺村义务植树活动、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义务植树造林绿化等活动,人们可以通过网站报名参与。
自2017年国家启动“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以来,内蒙古作为全国首批试点省区,积极稳妥开展工作,引导群众网上履行植树义务。如今,线上预约义务植树、抚育、管护活动成为植树新风尚。
在网上,可以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在网上,也可以直接种上一棵树。
“用户在手机上种一棵,我们就想办法在地里种一棵”。打开“蚂蚁森林”小程序,网民们步行、骑行等低碳绿色行动,可以在手机上生成“绿色能量”,积攒到一定的量,就可以申请由蚂蚁集团捐资种树。
图片来源:内蒙古日报
比如,在赤峰市克什克腾浑善达克规模化林场,有4万多棵沙地云杉,就是由全国3400多万名网友积累的“绿色能量”种植的。
据央视财经报道,自2016年开始,蚂蚁集团通过“蚂蚁森林”公益造林项目,已在内蒙古种下梭梭、沙柳等树种超过2亿株,总面积超过200万亩。
05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2023年,内蒙古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人次达到930多万,累计完成义务植树超3700万株,新建、扩建义务植树基地124个;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累计参加义务植树人数已达11000万人次,栽种株树超57000万株。
种下一棵树,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你想去哪儿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