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才”有了新身份

识见评论

2024-02-27 15:49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A A A

  01

  “咱们村的李书记,评上职称了。”

  前几天,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乌兰淖尔镇泽园新村的村民们十分高兴,纷纷祝贺村党委书记李军顺利通过乌海市2023年度农牧民职称评审,成为拥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新型职业农牧民。

  手捧证书,“农牧民农艺师”几个字赫然入目,这让带领全村发展特色种植的李军心里美滋滋的,干劲儿更足了。

  “种地成职业,农民有职称。”种了半辈子地的“田秀才”李军,怎么评上了“农牧民农艺师”中级职称?到底是咋回事?

  02

  温室大棚里,特色农产品卖得俏;农家大院内,充满“烟火气”的田园生活聚人气……说起乌达区乌兰淖尔镇泽园新村,去过的人们可能都会竖起大拇指。

  提到泽园新村,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村党委书记李军。

  26年前,李军从农业技术学校毕业后返乡创业。利用所学的农业知识,一头扎进温室大棚钻研种植技术,先后引进甜瓜、番茄等品种进行反季节种植,运用无土栽培、节水灌溉等新技术降低种植成本,待技术成熟了再向种植户推广。

  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李军成立了乌海市永发农民专业合作社,着手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

图片来源:乌海市融媒体中心
    
  2018年,李军当选为泽园新村党委书记。上任后,他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模式,搭建消费端与农户联动平台推销农产品,成了从蔬菜大棚成长起来的致富带头人、“明星书记”。

  2023年,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分红共计26万余元。

  去年11月份,李军按照《乌海市农牧民职称评审实施细则(试行)》有关要求,提交了职称评审申请;经村推荐,镇、区相关部门审核,评审委员会综合评定,顺利通过了乌海市2023年度农牧民职称评审,取得“农牧民农艺师”中级职称。

  03

  事实上,农牧民评职称在内蒙古并非新鲜事儿。

  早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

  之后,内蒙古逐步探索实施新型职业农牧民职称评审,连续两年在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开展试点工作,2023年在全区全面推开。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678人获评农牧民职称,树立起了农牧民职称评审的“风向标”。

  在内蒙古,农牧民职称评审有啥不一样?

  申报条件实。不看学历、资历、论文、科研成果等,从事种植养殖、农畜产品加工、农机经营服务等的农牧民,掌握相应的技术,达到一定生产经营规模,均可申报。

  评审重实操。把参评对象从事的产业规模及经济效益、科技推广应用能力等作为主要评审依据,重点考察实际操作能力,农牧民平时干什么,就实地考什么、演示什么,不需太多准备。

  得到实惠多。农牧民评上职称后,为其建档立卡、发放证书,将其纳入旗县级以上农牧业人才库和师资库,优先享受新技术培训、政策项目扶持、金融保险优惠,等等。

  04

  给“新农人”评职称,为啥受欢迎?“识见”认为:

  首先,是对“新农人”的价值认同。长期以来,在一些人的刻板印象中,种地这个活儿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给“新农人”评职称,是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评上职称的“新农人”,在市场中有了身份识别的“通行卡”,让人知道种地是个技术活。

  其次,打通了“新农人”成长的“最后一公里”。乡村振兴,农牧民既是受益者也是主力军,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给“新农人”评职称,不以学历、论文或科研成果等为限制,不拘一格降人才,为那些活跃在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打通了职业成长之路,让他们在乡村更能稳得住、扎下根、发展好。

  再次,拓宽了乡村振兴引才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评上职称的“新农人”得到实惠多,可以激励更多的农业技术人员、回乡创业青年投身乡村牧区,为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注入源头活水。

  05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给“新农人”评职称,不仅体现了对农牧民群体和农业专业技术的尊重和认可,更是着眼长远发展为农村牧区储备人才的创新之举。

  做好“新农人”职称评定,不仅让更多“田秀才”“土专家”站上了职称的“新高地”,更是让乡村牧区成为吸引人才的强磁场、干事创业的新热土。
“田秀才”有了新身份,给咱“新农人”点赞。
责任编辑:郭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