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在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的赛场上,苏翊鸣站上了最高领奖台。
但过程,却一波三折。苏翊鸣首跳即出现失误,凭借后两跳的精彩发挥,才确保了这枚金牌。
身披北京冬奥会冠军的光环,苏翊鸣所承受的压力肉眼可见,但他又一次战胜了自己——从曾经作为挑战者的小将,到如今受到万众期待的单板滑雪领军人,刚刚度过20岁生日的苏翊鸣,已经扛起了更多责任。
在“十四冬”磨砺自我,收获两金,苏翊鸣初心未改,剑指米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这位北京冬奥会和“十四冬”双料冠军自信满满地说:“我的目标一直没有变过,就是冬奥会金牌。”
就像他曾经说的那样,“如果有目标,就一定要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你一定会得到自己想要的,努力永远不会欺骗人。”
图片来源:新华社
01
17岁拿世界冠军、19岁进入清华大学……在很多人眼里,苏翊鸣的人生仿佛“开了挂”。
但每个“光环”背后,他的汗水和努力都有迹可循。
苏翊鸣从4岁开始接触滑雪运动。他说,“很多瞬间我都不记得了,我只不过是知道疼”。
14岁那年,他入选国家集训队,成为一名滑雪运动员。
2021年,冬奥会前的那个夏天,苏翊鸣在成都训练时,别人滑四天休一天,苏翊鸣两个月“一天都没有休息过”。
为了解锁一个新动作,苏翊鸣会每天练6小时,一直重复练。
在单板滑雪训练中,从1260度、1440度到1620度、1800度再到1980度,每增加180度转体都是对于身体平衡、协调、惯性的极大挑战。
2021年10月,苏翊鸣凭借内转1980度抓板的高难度动作,成为全球首个完成该动作的运动员,并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
图片来源:奔腾融媒
耀眼成绩的背后,是在极端天气里反复起跳的坚持;是在成千上万次训练后,完成一个又一个高难度动作的不断进阶……
在经历了成百上千次的失败后,才能最终迎来成功。
“这或许就是冰雪运动的魅力所在,这种来之不易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
苏翊鸣透露,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向2340发起挑战。这意味着在相同的腾空时间里,身体要比1800度多旋转540度,运动员不仅要转得更快,还要思索如何调整身体角度,让自己稳稳落地。
虽然难度很大,但苏翊鸣觉得,一切皆有可能。
“我不仅想要挑战自己,也想要去挑战人类的极限,我想知道单板滑雪转数最多的极限。”
图片来源:新华社
02
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运动健儿们努力追梦的故事,为这句话提供了生动印证。
努力,是一生的修炼,一时失败在所难免,挫折面前永不退缩。
在“十四冬”赛场上,武大靖、范可新、程方明等老将奋勇拼搏的精神,感动了很多冰雪爱好者。
武大靖,因为常年穿着冰刀鞋训练,整个脚部遍布着伤疤、老茧,网友心疼他,“年仅30岁,却长着50岁的脚”。可正是这双脚,让梦想在冰上绽放。
本届冬运会,武大靖在短道速滑男子500米个人项目中无缘决赛,但他说:“我还是热爱这个冰场,只要能滑得动,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面对挫折,咬牙坚持,拼搏到底,是许多运动员的共同选择。
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体力严重透支的程方明瘫倒在地,靠着教练与志愿者的搀扶才勉强站起来。这样的场景,对于素有“铁人”之称的冬季两项名将来说,是极其罕见的。
“真是拼尽全力了……”2月18日,在冬季两项男子20公里个人赛中获得第五名,老将程方明颇为遗憾。
图片来源:新华社
的确,唯有拼搏才能不留遗憾。看冬运会,我们要看什么?什么最让人动容?程方明的拼搏,无疑是一个令人欣慰的答案。
全国冬季运动会“四朝元老”、31岁的范可新,从8年前“十三冬”获得2金、1银、1铜,到“十四冬”赛场女子3000米接力1金收官。只有她自己知道,这8年究竟付出了多少。
本届全国冬季运动会,范可新共报名参加了女子500米、1000米、混合团体接力、女子3000米接力4个项目的争夺。在前三个项目中,她都无缘领奖台,直到与队友携手拿下女子3000米接力冠军后,范可新终于迎来了激情释放。
图片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在运动健儿们漫长的运动生涯中,无论起起伏伏,总有贯穿其间的不懈努力。
不论是否站上领奖台,为梦想而拼搏的故事最动人。永不言败的信念与豪情,总能赢得尊重和敬意。
努力,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无数次的刻苦训练,数不清的汗水付出,浇灌出梦想之花。
1992年法国阿尔贝维尔冬奥会,拖着“一条半腿”的叶乔波带伤拼搏,连夺速度滑冰500米和1000米两枚银牌,震惊了观众。
1994年,叶乔波终于决定接受手术,医生惊讶地发现其左膝盖的两侧韧带和髌骨早已断裂,腔内有8块游离的碎骨,骨骼的相交处呈锯齿状,以至于她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轮椅上度过。
叶乔波当年“挂着冰刀出征,坐着轮椅凯旋”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从叶乔波实现中国冬奥会奖牌零的突破,到陈露夺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铜牌,到杨扬勇夺中国冬奥会首金,到武大靖获短道速滑男子500米金牌……
对于运动健儿来说,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用汗水、泪水磨砺出来的,都是以远超常人的辛勤付出、日复一日的长期坚持、精益求精的刻苦训练换来的。
“进决赛就要用最高难度拼一下!”还不满20岁的河南队选手陈硕在决赛最后一轮中的选择足够勇敢:2月21日进行的“十四冬”自由式滑雪公开组男子空中技巧比赛中,首次参加全国冬季运动会的他选择了只在训练中完成过的高难度动作,并最终凭借出色发挥夺得金牌。
图片来源:新华社新媒体
在“十四冬”赛场上,年仅12岁的单板滑雪公开组女子U型场地技巧选手周苡竹敢于与蔡雪桐、刘佳宇等名将一较高下,20岁的王梓阳凭借最后一轮的高难度动作获得单板滑雪公开组男子U型场地技巧金牌,彰显了年轻选手的冲劲。
不畏强手,充分展现自己,挑战更高难度……在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上,许多新势力、新面孔不断涌现。年轻选手在赛场上拼搏的姿态,自信的脸庞,展现的青春活力,也折射出中国冰雪运动蓬勃发展的生动场景。
03
我们为什么爱看“十四冬”?
不仅因为体育比赛本身的观赏性,更在于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们不会忘记,短道速滑赛场上,每一次夺金时刻的紧张精彩;我们不会忘记,滑雪场地上苏翊鸣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出色表现;我们不会忘记,多位驰骋赛场的老将,为了捍卫荣誉,坚持拼搏到最后一刻夺眶而出的泪水。
图片来源:新华网
有多大梦想,就要承受多大代价,就要付出多大努力。
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在拼搏中砥砺成长,在奋斗中实现梦想,正是选手们在赛场上传递出的信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苏翊鸣们”也展示着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更自信、更乐观、更青春的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