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南来的北往的,佳木斯的鹤岗的,棉纺的工厂的,马上接班上岗的……”
最近,这句出现在央视八套的热播剧《南来北往》中的顺口溜,引发网友“满满的回忆杀”。
一辆“南来北往”的绿皮车,带你走进40多年前的烟火人间。
那时的绿皮火车,曾是我国铁路客运的主力,也是大多数人出行的首选。
拥挤的人群、喧闹的车厢、漫长的旅途,或带着梦想求学、闯荡,或带着期盼返乡、归来,绿皮火车承载了多少人的喜怒哀乐。
如今,从蒸汽机车到电力机车,再到动车、高铁,交通的发展正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02
高铁时代,我们为何仍需绿皮火车?
2023年10月,内蒙古一大姐回忆当年列车员报站名的视频走红网络。
大姐口播站名的列车,就是当年从呼和浩特至海拉尔的K274“草原列”。
网友说,“熟悉的站名,熟悉的声音,您说了几十秒,我坐了38小时。”
2021年1月19日23时27分,最后一趟K274次列车缓缓驶出呼和浩特站,朝着终点而去。
这趟已运行四十年的草原列车,到达终点站后退出历史舞台。
“草原列”走了,复兴号来了。
2019年京呼高铁开通以来,北京北到呼和浩特东最快2小时32分。
2023年,G2462次复兴号高铁列车,首次将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到北京的高铁运行时间压缩到1小时59分。
往来驰骋的高铁列车,让北京和内蒙古形成“两小时交通圈”。
曾有人疑问,中国高铁这么先进和发达,为什么还要保留一些绿皮火车?
绿皮火车以其独特的动力系统和卓越的抗寒性能,在遇到类似今年春运期间的严重冰冻天气,仍然可以作为运力的补充“支棱起来”。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鸡蛋不能装在一个篮子里,发展新技术,旧的技术和相关设备也不能完全退出。
更为重要的是,绿皮火车虽然速度慢、条件差,但票价便宜,停靠点多,仍然是我国一些偏远山区老乡的“致富车”,是孩子们的“放心校车”,也是时光里的“乡情车”。
03
绿皮火车并未真的退出历史舞台。
根据国家铁路集团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9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已高达4.5万公里。
近年来高铁飞速发展,与之相对的是绿皮火车逐渐淘汰,慢慢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
这些绿皮火车去了哪里?
事实上,正如这次春运关键时刻承担起重任,绿皮火车从未真的离开舞台,只是不再处于舞台的中心而已。
有些绿皮火车开向了崇山峻岭下的农村牧区,被用来打通山区村落与外界的联系。
在内蒙古东部、吉林延边、湘西地区等许多山脉腹地,至今还行驶着的81对公益性慢火车,每年运送沿线群众1200万人次。
普雄往返攀枝花的5633/5634次列车,全长353公里,共26个站,平均停靠间隔距离13.5公里,票价最低仅2元,最高也不过25.5元。
全程1960公里的和田玉龙号列车穿越天山山脉,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行驶,途经66个停靠站点。
湖北麻城到江西九江的6025/6026次列车运行20多年,最低票价仍然是1元起步,甚至比城市公交还要便宜。
数十年如一日往返于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和中蒙口岸二连浩特市之间的6856/7、6858/5次列车,在集二线区段逢站必停,全程经停28个站,单程运行472公里,票价区间仅为4元—53元。
不仅如此,一些特殊路段运行的绿皮火车,甚至还允许乡亲们把牲畜和新鲜的果蔬带上车,仅收取象征性的费用,从客运车摇身一变成了货运车,帮乡亲们解决了大问题。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在广袤辽阔的中国,各类慢火车行驶在城乡之间,迎送一车又一车乘客。
惠民慢火车哐当哐当,载着农户的丰收硕果,奔向致富之路。
热爱旅行的年轻人中,坐慢车看祖国,进藏入疆闯东北,是持续多年的风潮;搭乘K字头列车,经内蒙古前往蒙古、俄罗斯等国家,也依旧是社交媒体上浏览众多的旅行攻略。
火车在大地行驶,变迁从窗外闪过。
高铁时代,慢火车仍然是人们去远方、归故乡的陪伴者。
社会发展在飞速进步的同时,也没有丢下需要慢火车的人群,而是守住了慢的质量、慢的韵味。
04
速度和温度,共同书写中国故事。
高铁、动车这些年的发展让全世界惊叹于“中国速度”,今年春运中“挺身而出”的绿皮车,则让人看到了什么叫做“中国温度”。
去年夏天,一段“高铁超越绿皮火车”的视频在网上流传。疾驰如风的高铁与慢悠悠的绿皮车,对照鲜明、耐人寻味,仿佛在诉说着两个不同时代的故事。
其实不只是慢火车,近年来,围绕为民服务,我国在多领域推出满足特殊群体需求的公共服务项目。
在声势浩大的“厕所革命”里,补齐的是中国快速发展中巨大的历史欠账和社会文明的短板;
把加油站建在海拔5000多米、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的“生命禁区”,是“最后一公里”的兜底;
“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是“一个都不能少”的温情诠释;
中国邮政,不一定最快,但很靠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都能到”,展现的是不以短期利益做取舍的境界;
……
这生动说明,新时代的中国不仅注重发展的速度,更始终追求发展的温度。
05
今天,日新月异的中国,创新发展的速度让人心潮澎湃:“奋斗者”号深潜万米,“九章”横空出世,“天问一号”进入火星停泊轨道,5G信号加速覆盖城乡……神州大地上,到处都能感受到发展的脉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我们需要快起来的“速度”,也需要慢下来的“温度”。
“快”与“慢”的辩证法,饱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着中国之治的方法论。
高铁很快,承载着复兴之梦,是中国速度;绿皮车很慢,承载着万家灯火,是中国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