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首次以附件的形式单独列出43件民生实事清单。
43件民生实事清单,是一项承诺书,更是一份民生考卷。
这张考卷,答得怎么样?
01
细数43件民生实事,分了4个方面,有促进群众就业增收的,有加强社会保障的,有优化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改善群众居住环境的。
这43件民生实事,涉及从就业到养老、从教育到交通等方方面面,每一条每一件,都是对群众关心关切的呼应,也是对群众急难愁盼的回应。
比如,“新增基本养老保险参保50万人,总数达到1733万人”“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增幅不低于5%”等,是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确保“一个都不落下”。
再比如,“新建乡镇养老服务中心350个、村级养老服务站2000个”“新增婴幼儿托位2万个”“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04所、中小学676所,新增学位6.6万个,持续开展暑期托管服务”,聚焦的是如何解决“一老一小”照护难题,这是一家一户的“关键小事”,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痛点堵点。
这些民生实事,内容不尽相同,但针对性都很强。
其背后,是“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也是“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
02
这43件民生实事,都是咋办的?
针对“促进群众就业增收”,自治区实施了“创业内蒙古”“技能内蒙古”“提升就业服务质量”“促进重点群体就业”“重点项目助推就业”五项行动。我们举三个例子,2023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21.9万人,农牧民转移就业260.1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了动态清零。
针对“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1万套”,自治区坚持小户型、低租金,以盘活存量资源为主,引导多方主体参与,多渠道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我们举一个例子,2023年,1.12万套,帮助解决新市民、青年人阶段性住房困难,吸引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针对“新建改建农村牧区公路5000公里”,自治区全力打通农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全年开工建设农村公路6577公里,完工5106公里,分类有序推动串联主要农牧业、旅游景区景点、工业产业园区等节点,促进农村牧区公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我们举一个例子,“以工代赈”推动沿线群众就近参与农村公路养护,光就业岗位就提供了20509个,进一步带动了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
……
件件兑现,事事暖心。
03
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
截至2023年9月,全区103个旗县(市、区)建成线下零工市场123个,实现所有旗县(市、区)全覆盖,提前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再也不用路边蹲活了,这里可以一站式就业”……前不久,在乌兰察布市零工市场,50岁的张强想找一份装潢工作,期望月薪6000元。工作人员查找用工信息后,当场向他推荐了一家企业。“从登记到去面试不到20分钟,可比托人找活省劲儿。”
到2023年10月底,全区新增嘎查村寄递物流点4769个,提前超额完成3500个的全年目标。
截至2023年11月底,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41.9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
在43件民生实事成绩单上,一个个“提前”“超额”格外引人注目。
其背后,是党员干部看准了就干,干就快干、干就干好的工作劲头,是全区铆足干劲、大抓发展,跑步闯进全国中游的浓厚氛围。
04
从解决从无到有,到解决从少到多到优,说一件做一件、做一件成一件,在一个个“小切口”中,我们感受到了“大变化”。
老百姓“钱袋子”更鼓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
公共服务更优了。新建(改扩建)各类停车场222个,新增停车泊位供给7.3万个。建成城市公共充电桩2万个。推行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和公民婚育“一件事一次办”联办服务,婚姻登记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民生“保障网”更密了。全区156.7万名低保对象、9.8万名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将16.7万人纳入低保等救助保障范围,这一项工作,依赖于大数据,更依赖于铁脚板。
人居环境更美了。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639个、22.9万户。新建“口袋公园”169个,城市绿道154公里。实施14个完整社区建设试点项目,4个项目列入住房城乡建设部试点名单。
05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生实事,就是民心实事。
这张民生答卷,有温度。
这张民生答卷,有力度。
这张民生答卷,有速度。
这张民生答卷,有厚度。
过去一年,我们努力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交出了一份温暖而厚重的民生答卷。
新的一年,我们要接力答好民生考卷,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今年两会,会提出聚力哪些民生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