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以绿色答卷书写振兴新篇

党建园地

2025-03-28 10:36

来源:《实践》杂志2025年第4期 作者:牛泽群

A A A

  辽宁是我国沙漠化危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辽宁全面打响科尔沁沙地歼灭战,通过一系列举措,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扩大治理战果,为全国防沙治沙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谱写先行先试的“主旋律”
    
  提到辽宁,人们总会联想到老工业基地,以及辽宁在共和国工业史上创造的1000多个“第一”。而在生态治理领域,面对科尔沁沙地八百里瀚海的严峻挑战,辽宁人民以70余年如一日的坚守和艰苦卓绝的探索,在“战风沙、锁黄龙”的生态治理战役中,同样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早在1949年春天,在刚刚获得解放的辽西省彰武县第五区杏山村,村民王殿臣就在党组织的支持下带领村民栽下了新中国第一片防沙林。

  1952年,新中国首个防风固沙科研机构——辽西省林业试验站(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前身)设在了风沙最严重的彰武县章古台镇。历经数十年寒暑,彰武治沙人不仅以综合治沙方法填补了我国灌木治沙技术空白,更开创性地将樟子松引种治沙方法推广至榆林、塞罕坝等“三北”地区。

  2023年,辽宁省印发《辽宁省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和荒漠化综合防治行动方案(2023—2030年)》,将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列入省领导牵头推进重点事项清单。省级四大班子主要领导率先垂范,直接参与科尔沁沙地南缘系统治理示范工程。

  2024年,在省林草局的统筹协调下,农业、水利、自然资源、发展改革等部门协同联动,与9市24县(市、区)形成合力,全面推进综合治理工作。全年累计完成综合治理任务398.2万亩,完成年度计划的105%。
   
  奏响苦干巧干的“交响曲”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是74岁的彰武县刘家村村民侯贵对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当地流传的民谣生动描绘了当时的景象:“一碗米,半碗沙,五步不认爹和妈。”

  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的阜新市,素有辽宁“沙窝子”之称。其中,彰武县沙化面积一度高达全县总面积的96%,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50岁那年,侯贵毅然辞去村中职务,深居山林,专心植树造林。24年间,他在2400余亩沙地上种下20多万株树木,硬是在科尔沁沙地筑起了一道抗击风沙的绿色屏障。

  在彰武县,无数像侯贵一样的新时代治沙人正在续写着绿色传奇。这里有鞠躬尽瘁的“治沙书记”董福财,有以马为伴、坚守山林近40年的护林员李东魁,还有攻克“一虫一病”,保住千万亩樟子松的原固沙所所长宋晓东……一代代治沙人用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开拓创新的智慧,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绿色赞歌。

  近年来,辽宁省在生态建设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全省推广经济实用造林技术模式65个,优化树种配置形式41种,审(认)定林木良种149个,草品种2个,发布实施营造林地方标准14项,进一步织密防风固沙的绿色防护网,为生态屏障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唱好绿富共兴的“二人转”
    
  “我们团队承担的全国首批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示范区,在沙地上连续两年实现玉米‘吨粮田’,让祖祖辈辈‘沙地变良田’的梦想照进了现实。”2025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阜新市彰武县农经总站高级农艺师王秀英向大家讲述彰武县绿色发展的可喜成绩。在与沙地的较量中,她走遍彰武北部沙化严重的乡镇,带领团队依托“耕地轮作”“光伏治沙”等项目,运用多种技术,用实实在在的产量验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理。

  2021年,“山林卫士”李东魁的女儿李明明担任彰武县阿尔乡村党支部书记。她通过建设“种养加”一体化产业园、探索“以肥改沙”、种植经济作物等举措,不仅有效控制了沙害蔓延,还实现了村集体经济连续三年突破100万元,村民收入逐年增长。

  近年来,辽宁省坚持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建设,通过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积极推广“板上发电、板下栽灌种草”的光伏治沙模式,不断强化林草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生态产业:沈阳市结合治沙打造中草药全产业链,完成沙区林下新植中草药1.2万亩;铁岭市昌图县、阜新市彰武县发展樟子松嫁接红松0.5万亩;朝阳市发展大枣2.5万亩、山杏和大扁杏18.8万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态产业格局。

  当樟子松的根系扎进沙丘,光伏板在防护林间向阳而立,辽宁以生态屏障守护东北粮仓,用绿色发展重塑沙地价值。新征程上,辽宁重任在肩、信心满怀,正以昂扬的姿态续写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崭新篇章。

  (作者单位:辽宁共产党员杂志社)
责任编辑:郭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