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攻坚黄河“几字弯”

党建园地

2025-03-27 17:23

来源:《实践》杂志2025年第4期 作者:计科宪

A A A

  初春时节,陕西最北端的府谷、神木还笼罩在一片寒冷之中,但是黄河“几字弯”西岸的黄土高原上成行成片的樟子松、侧柏、五角枫和高大的白杨、粗壮的老榆树,以及遍地低伏的野草,却已迎着料峭的春风抖擞起精神,给空气里渲染了春的气息。

  这里是陕西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工程项目试点。项目实施以来,仅在神木市马镇镇张家墕村,98公里黄河西岸几万亩裸露坡面得以全方位绿化,200万株油松、侧柏、鸡心果、五角枫、黄刺玫等树木林立黄河沿岸,如风景一般铺呈。

  这是陕西“三北”工程区成千上万座村庄中的一个,也是陕西“三北”工程的一个缩影。
  
  47年间,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
  
  陕西位于毛乌素沙地南部、黄河“几字弯”腹地,是全国“三北”工程建设重点省份,也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严重省份,肩负着阻挡西北风沙东越南侵、保护黄河生态安全和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重任。域内“三北”工程区涉及榆林、延安、铜川、咸阳、宝鸡、渭南、西安、杨凌、韩城9市68县,总面积12.23万平方公里,占陕西全省面积的59.56%。

  1978年国家启动“三北”工程以来,陕西始终坚持高位推动,把“三北”工程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持续推进,“班子换、事不变,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探索出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协作共建的发展模式。同时,在全国率先实施封山禁牧,创建旱区生态水文与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构建起毛乌素沙地土壤质量及植被恢复研究省级院士工作站,为高质量推动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据统计,陕西“三北”工程建设一到六期累计完成造林种草6000余万亩,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超过58%。沙化土地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3600万亩减少到1835万亩,流动沙地由860万亩减少到5.13万亩,累计建成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示范带、陕蒙边界防风固沙带、陕北长城沿线防风锁沙带、白于山区绿色生态带、渭北台塬绿色防护带、关中北山绿色重建带、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带等一批集中连片、规模宏大的绿色生态防护屏障,赢得了山河巨变。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扎实推进科学化、规模化治沙,流动沙地由42.44万亩减少到5.13万亩,重度、极重度沙化土地面积减少200多万亩、减少幅度达82%,沙区年均扬沙天气较30年前同期减少19.3天,年均入黄泥沙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8亿多吨减少到2.6亿多吨,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陕西“由黄变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榆林毛乌素沙地治理模式也被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誉为“中国乃至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林长令”攻坚黄河“几字弯”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提出,要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

  陕西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迅速制定实施行动方案,并将“三北”工程区9市68县全部纳入攻坚战范围,紧扣“2025年全省流动沙地全面得到固定或半固定,2030年全省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全面治理”战略目标,全力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2024年,陕西积极行动,储备并通过国家审核“三北”工程项目32个,落地实施16个,重点对毛乌素沙地、陕北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渭北地区沟渠坡面等生态脆弱区域进行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一年间完成营造林207.28万亩,治理沙化土地95.47万亩,种草改良20万亩,治理流动沙地4.2万亩。

  2025年1月4日,陕西省总林长令《关于加强全省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令》正式发布。陕西省将聚力打好沙化土地全面治理、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渭北旱塬植被恢复三大战役,重点实施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全面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14项行动,加快推进“三北”工程超长期国债资金项目和中央财政补助资金项目各环节工作进度,确保“三北”工程项目2025年5月底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2025年年底前实现现有5.13万亩流动沙地全面治理。

  “陕西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严格落实《林长令》,深入实施《陕西省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行动方案》,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全面强化要素保障,全力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陕西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说。

  (作者单位:当代陕西杂志社)
责任编辑:郭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