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春如许,沙海尽斑斓。
内蒙古是我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三北”工程防沙治沙三大标志性战役有“两个半”在内蒙古,60%的工程量在内蒙古。
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内蒙古坚定自觉地打主攻、当主力,统筹编制三大标志性战役实施方案,构建防沙治沙政策体系;提出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用新能源开发带动沙化土地治理;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参与防沙治沙,形成支持内蒙古防沙治沙事业合力……
百战黄沙穿绿甲
位于黄河“几字弯”的鄂尔多斯高原,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横亘其间,风沙长期倾泻、堵塞河道。为从根本上改善沙漠地貌,经过70多年的防沙治沙实践,鄂尔多斯探索出“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的库布其模式,被巴黎气候大会标举为“中国样本”,成为生态治理的国际典范。
2024年,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40%,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80%;全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500万亩,保持日均治沙1万亩,完成光伏治沙40万亩;与陕西、宁夏、甘肃跨省域协同治理沙化土地17.7万亩,新建锁边林、阻隔带338公里……
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的磴口县,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境内有乌兰布和沙漠426.9万亩,占县域总面积的77%。新中国成立后,磴口人民苦战10年,在大漠边缘建起308防沙林带,这也是磴口模式的起点。
国家“三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重大生态工程的实施,加速了磴口县治理沙漠的步伐,一代代磴口人战风沙、保家园、谋发展,闯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成功道路,为世界荒漠化防治提供了样板。
库布其模式和磴口模式是内蒙古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的实践缩影。如今的内蒙古,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实现“双提升”,荒漠化面积持续减少,重点治理区实现“绿进沙退”。
沙海添绿又生金
入选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的乌白公路两侧,柠条、樟子松、黄柳向沙漠深处延伸,这是翁牛特旗“以路治沙”模式的生动呈现,“六横十纵”的治沙网格体系将一处处沙丘变成了绿洲。乌白公路开通以来,人流、物流通过公路进入沙地深处。如今,连接304省道和305国道的乌白公路串起沿线30万亩稻田和多个特色小镇,不仅是一条治沙路,更是一条生态旅游产业路、沙区牧民致富路。
同样作为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主力军,2024年通辽市的开鲁县完成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示范区治沙7000多亩,产业治沙推动生态建设由“输血式”变成“造血式”,为“三北”工程攻坚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为了打赢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锡林郭勒盟依托生态工程项目,着力打造“种灌草、增灌草、加工灌草、交易灌草、配送灌草”产业链,谋划新能源装机等新兴清洁能源产业链,充分利用浑善达克沙地良好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点沙成金”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
通过发展沙产业、光伏产业、生态旅游等,内蒙古将“沙害”转化为资源,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丰收”。
一代接着一代干
位于内蒙古最西部的阿拉善盟,是我国西北典型的荒漠化生态脆弱地区,也是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片区,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横贯全境,“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为阻止三大沙漠入侵贺兰山生态廊道,侵袭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一代代阿拉善人用热血与汗水在苍茫大地上播下绿色的种子。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阿拉善人,1986年毕业以后被分到吉兰泰治沙站工作。吉兰泰治沙站有4万多亩沙枣树,一场大风过后,沙枣树被吹得东倒西歪,沙丘把我们的房屋埋到半墙高。从那时候起,我感觉到身上的担子是非常重的,心里默默下定决心,一定要开始我们新的治沙之路。”阿拉善生态建设和沙产业发展带头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宏义说。
和团队小伙伴独创了仅需10秒就能种下一棵树的“微创水汽法植树技术”的“90后”治沙工程师李挺;和同事一起通过引种驯化扩繁等科技手段,保护和培育了1000多种耐寒、耐旱、耐盐碱的种质资源,建成中国西部最大的沙生灌木及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库的“90”后新一代治沙人李相儒……北疆大地上,一群年轻人通过科技赋能,开启了防沙治沙的新模式,也接过了老一辈治沙人扛在肩上的重任。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防沙治沙、扩绿增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治沙人守大地、守时间的默默坚持与奉献。内蒙古人民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
(实践全媒体记者 黄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