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的月亮,照在边关照在家乡……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十五的月亮》,这首耳熟能详的军旅歌曲,曾风靡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仍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传唱不衰。
优美的旋律、深情的歌词,唱出了戍边军人保家卫国的无上荣光,也唱出了军嫂们独自撑起一个个家庭的辛劳与苦楚。
可你是否了解,这首经典军旅歌曲背后的故事?
01
这首歌的创作地,在内蒙古。
秋灵沟,是内蒙古乌兰察布化德县西北方向的一个行政村。
1969年,原北京军区工程兵第一工区改编为北京军区守备第一师,进驻该地区。
秋灵沟一带自然环境恶劣,“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六月刚化雪,九月又结冰”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
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守备一师官兵们不畏艰险,以超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完成了抢修野战工事、国防施工和战备演练等一个个任务。他们的英雄事迹,被军地各大主流媒体竞相报道。
这是拍摄的守备一师师部旧址中的一处标语。图片来源: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志鹏摄
20世纪70年代末,著名军旅歌曲作家石祥深入秋灵沟,到基层一线体验生活,亲身感受戍边官兵的艰辛。
走访时,官兵们常常向他讲起军人和军嫂的无私奉献;他也被将士们爬冰卧雪、餐风露宿的刚毅品行所感动,更为官兵中为国尽忠而忠孝不得两全的事例所动容。
为了歌颂千千万万军嫂勇挑家庭重担、军人丈夫安心扎根边疆的英雄事迹,他决定写一首歌。
之后,石祥撰写歌词、细心打磨,铁源、徐锡宜谱曲,男高音歌唱家董振厚演唱,这首经典的军旅歌曲《十五的月亮》便诞生了,逐渐在军内外传唱。
1985年,《十五的月亮》登上央视春晚,之后歌曲迅速被传唱;2019年,还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02
军功章,有他的一半,也有她的一半。
《十五的月亮》,创作原型是守备第一师的师长邱金凯和他的夫人李友霞。
守备第一师入驻秋灵沟初期,受现实条件制约,部队家属不能随军随队。后来,随着条件改善,守备一师在距师部150多公里外的集宁建设留守处,供随军家属生活。
尽管这样,多数官兵的家属还是在老家生活,戍边军人和家属“天各一方”,一年难得见几次面。
师长邱金凯和他的夫人李友霞,便过着两地分离的生活。
邱金凯的老家在河北。参军时,上有年迈的老人要尽孝,下有弟弟妹妹要抚养,家庭的所有重担都落在了李友霞肩上。
这位普通农村妇女,挑水、种地、洗衣、做饭,数年如一日,如黄牛一般不辞辛劳;
家中老人生病,李友霞在床边细致照顾,擦脸、喂饭、喂药,如同亲闺女一般,任劳任怨;
丈夫的弟弟妹妹长大成人,李友霞又忙前忙后,给弟弟张罗盖房的材料,走几十里地为妹妹准备称心的嫁妆;
给丈夫的信中,她总是说“家中都好,勿念”,不让邱金凯为家事分心、一心扑在部队。
李友霞,是一名普通的军嫂。也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和李友霞一样的军嫂,替她们的丈夫担起家庭重任、稳固“大后方”,才得以让这些热血男儿手握钢枪、保家卫国的信念更加坚定。
守备一师的官兵来自五湖四海、各个民族,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扎根边疆、舍小家为大家,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开山凿洞,修建营房、训练场,硬是在秋灵沟这片不毛之地,修筑出一道北疆“钢铁长堤”;
官兵们经年累月,无怨无悔地奉献着青春和热血,有的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塑造了“不畏严寒、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勇于担当、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的“干枝梅”品格;
官兵们驻守一方、团结一方、造福一方,与化德县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和睦共处,共同谱写了一曲保卫祖国北疆和平安宁的时代颂歌。
营区通上自来水,解决了吃水难题(翻拍照片)。图片来源: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志鹏摄
一首歌曲的创作灵感,可能来自一个人的故事,传递的却是一个群体的情感,歌颂的亦是一个群体的精神:
愿得此身长报国,是军人的誓言;何须浅碧深红色,是军嫂的坚守。
03
故事,并没有结束。
十五的月亮交替轮回,守备一师驻守边疆、献身国防的事迹,早已升华为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文化象征。
如今,守备一师曾经的师部旧址,已变为纪念馆;部队驻化德期间牺牲的17位革命烈士,长眠于化德县烈士陵园;《十五的月亮》,成为化德县打造北疆文化的一张最具影响力的名片。
草原上的干枝梅,正伴着《十五的月亮》,向阳生长。
你那里今晚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快来留言区晒一晒吧!